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永葆地质报国情怀 书写场馆育人新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永葆地质报国情怀 书写场馆育人新篇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作者:邓云涛 刘安璐 王黎娟 发布时间:2024-07-25 10:52: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赓续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血脉,承担着“为国找矿”的重大使命。2021年7月,学校集中办学资源和优势,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合并,成立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推动馆藏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案例和有效载体,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不竭动力,场馆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核两翼三维四馆五融合”的场馆育人工作格局,即:紧紧围绕“以地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这一核心目标,形成“优质的文化服务平台、优秀的文化育人高地”两翼驱动态势,从“红色文化浇筑青春之魂、科学素养浸润青春心灵、实践创新炫出青春亮色”三个维度,全方位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四馆”的育人功能,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馆藏与数字融合、发展与育人融合、管理与服务融合、队伍与文化融合”的工作机制,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一、馆藏资源特色鲜明、种类齐全,不断夯实场馆育人“铺路石”

作为地质教育的“国家队”,学校因“为国找矿”应运而生,在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红色基因为底色、地质教育为特色、校本文化为本色的馆藏资源体系,不断夯实场馆育人的工作基座。

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合计馆舍面积近8万平方米。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图书183万余册、电子数据库120个、阅览座位5200余个、研修室85间,设立包括3D打印机、VR体验机、书法体验台和留声机在内的多功能体验区,建成了以纸质与数字资源为主体、学科导航与知识发现为依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辅助的资源服务体系,年均服务220万人次。博物馆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馆藏各类标本4万余件,拥有线上全景式展览平台,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每年参观量达20万人次,科普受众达上千万人次。校史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主线,展出照片1467张,书信手稿、证章教具、教材古籍等珍贵实物展品1229件,多媒体互动设备22处,浮雕、雕像、油画、场景复原等艺术作品23处,年均服务20万人次。档案馆库房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馆藏综合档案11万余卷,完成馆藏档案的信息化整理和教学、声像等档案的数字化,并建成线上服务利用系统,每年为在校师生和校友提供档案利用2万余人次。

二、馆藏开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持续打磨场馆育人“驱动石”

学校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宝藏”,变“藏”为“展”,把丰富的场馆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让立德树人“立”起来,为场馆育人注入不竭动力。

学校深度挖掘、研究编辑馆藏资源中的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地质报国提供精神动力。整理出十余名红色科学家和近百名地质科学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故事,出版《百年党史中的地大红色故事》《我和地大共成长》等系列读本,赓续地质报国情怀。打造“地大校史文化大讲堂”,举办“朱训老校长捐赠标本展”“馆藏地学图书文献精品展”“芳华难忘 启航未来——校友捐赠藏品展”等特色展陈,弘扬深厚的校本文化和地大人爱校荣校之情。

围绕“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办学特色,学校将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厚植科学家精神。组建包括院士在内的百余人团队,针对近年来公众关注的地学科技问题,开办了“宜居地球”科普大讲堂,开设《矿物宝藏大发现》等20余门原创科普课程,每年有超过百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科学体验。《让石头说话》系列科普图书获多个国家级荣誉,2件科普作品获评“生态环境优秀科普作品”,1部视频获首届湖北省科普微视频创作大赛特等奖。

学校以“书香地大”建设培育卓越气质,弘扬“南迁办学精神”、校训精神和“攀登精神”。连续8年举办校园书香文化节,年均开展30余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邀请两院院士和教学名师推荐年度好书、与学子共同读书,举办院士书展,创建“朱训书屋”,推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等特色展览,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国际留学生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20个班次,近2000人选课。

三、场馆建设跃能升级、成效显著,牢牢打造场馆育人“压舱石”

学校强化“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各馆平台建设,把场馆大阵地变成学生人生出彩的大舞台,为场馆育人提供坚实保证。

学校各场馆既是品质优良、声誉显著的国家级教育基地,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中,图书馆获评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先进集体。博物馆是首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校史馆获评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训地、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的教学点、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公众红色旅游的打卡地。档案馆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湖北省档案局授予多项荣誉。

各馆积极吸纳学生担任讲解员、学生馆长和志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科普活动和社会服务中大显身手。图书馆面向全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指导的学生团队在各类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上屡获佳绩。博物馆组建了百余人科普团队,培养的“逸夫科普讲解队”入选“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讲解员在全国各类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奖10余项。校史馆组建的“南望兰台”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组建“石榴籽”民族学生校史志愿讲解队,铸牢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档案馆联合各学院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

学校场馆育人活动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矿业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2021-2023年,各类媒体刊载宣传稿件300余篇,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科学、地质报国的浓厚氛围。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是高校独特的办学资源,这些场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育人载体,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阵地。用好、用活这些场馆资源,充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既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提升内涵发展、引领文化建设、服务社会进步的具体行动,是一个常作常新的时代命题。实践证明,以“场馆育人”为抓手,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对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打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马骁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赓续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血脉,承担着“为国找矿”的重大使命。2021年7月,学校集中办学资源和优势,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合并,成立图书档案与文博部,推动馆藏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案例和有效载体,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不竭动力,场馆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核两翼三维四馆五融合”的场馆育人工作格局,即:紧紧围绕“以地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这一核心目标,形成“优质的文化服务平台、优秀的文化育人高地”两翼驱动态势,从“红色文化浇筑青春之魂、科学素养浸润青春心灵、实践创新炫出青春亮色”三个维度,全方位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校史馆“四馆”的育人功能,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馆藏与数字融合、发展与育人融合、管理与服务融合、队伍与文化融合”的工作机制,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