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湖北科技学院:借助鄂南文化资源 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湖北科技学院:借助鄂南文化资源 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来源: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吴乐盈 发布时间:2024-10-11 09:58: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性转折和伟大飞跃。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再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持续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把道理讲透,则需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优化教学载体,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思政素材“冒热气”,通过提升思政课感染力和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达到“聚人气”的目标,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其中,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文化是思政育人最鲜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座学校思政课资源“富矿”。研究如何以地方文化资源厚植思政课底蕴,打造特色思政,通过“接地气”的教学载体和“冒热气”的思政素材,实现“聚人气”的目标,有利于提升学校思政课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助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一、鄂南文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鄂南,作为湖北省南部的简称,坐落于赣、湘、鄂三省互为辐射的交合点上,是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北过渡的地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鄂南文化因其地理位置独特性,在受到本土文化奠定的基础上又有着接纳四方、多元共存的特性,拥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鄂南地方文化宝库的思政资源,对探索创新以地方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维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地方精神是对本地区人民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多角度表达。各地通过凝练地方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地域文化因其地域性更容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变迁和现实脉动,感悟时代使命感和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乡的情怀。

(二)实践维度:有助于丰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载体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规律性要求。地方精神是本地区人民精神品格的体现,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地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将进一步丰富教育载体,增强其课堂的实效性。从鄂南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丰厚资源,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三)品格维度: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着本地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深层的精神追求。鄂南地区毗邻湘赣,自古以来,便是一座集革命老区、边区、湖区为一体的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城市,拥有历史遗迹、英雄故事、文学资源、民族艺术、人文精神。“大思政课”以鄂南文化对学生进行导入和启发式教育,有益于提升学生政治修为,增强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学生人格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鄂南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多方协同联动挖掘地方文化思政素材  

校地携手共同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创建“实体+虚拟”的实践教学基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专职+兼职”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式教育和沉浸式教育学习机会,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系统要创新手段,落实考评责任。在制定教学考评、人才考评等细则过程中,将优秀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纳入考评体系,比如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感知和收获等多个要素纳入考评体系,确保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使命的落实落地。

学校领导要主动谋划,强化责任担当。要系统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加大对鄂南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营造优秀地方文化氛围,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充满鄂南文化气息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和体验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

(二)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载体和方式

思政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强化育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学校思政课教师要对地方优秀文化进行搜集发掘、内涵分析和价值凝练,使它们与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要求相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还有思维力度,以此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敢于、乐于与学生进行互动,善于、精于引入有效利用创新的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勇于、勤于研究地方文化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赋能学生素质提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学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将鄂南文化融入学生活动,充分发挥本土精英人物的榜样激励作用精心重构校园景观文化,让生活在校园中的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区域文化,认同区域文化;举办文化大讲堂,提炼典型教学案例、独特乡土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组织学生参观,开拓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使其在情景剧表演、经典故事接力、环境美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加深对鄂南文化的情感认同。

拓展教学实践资源,深化科研实践创新。咸宁市建有地方文化展览馆,湖北科技学院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能给学生获得优秀鄂南文化带来各种思政教育体验。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为学生讲解地方文脉故事、解读历史名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高对鄂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同时,科研实践创新是高等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以优秀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元的科研实践,如跨学科研究项目、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文化节庆活动等,即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形成全面育人合力

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那里,学校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阵地就在哪里。因此,学校要掌握住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主动权,才能让思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鄂南文化要有效地融入思政教学,也离不开网络平台的使用。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新媒体及时、便捷掌握时事动态。鼓励思政教师结合本地精神文化资源录制优秀网络公开课,也可以邀请地方党政领导或者本地研究地方文化精神有所成就的人士进行宣讲等,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潜移默化影响,明确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构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新媒体阵地,打造集各种新型理念和特色于一体的地方文化校园网站,突出地方优秀文化特点,不断提高学生文化感知能力。学校网络平台是本校宣传的窗口,也是教育的阵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对传播内容做到精心策划、挑选,有侧重地挖掘和传播本地的优秀精神文化,引导学生感知优秀传统鄂南文化的力量。

三是促进新媒体地方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多样化发展。根据鄂南特点,构建具有浓烈地方文化色彩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和网络报告厅等,丰富新媒体在地方文化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同时,添加融知识、娱乐、互动性内容,不仅展现地方文化,也给学生创造一个娱乐和学习同步的环境。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时效性,确保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时,始终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

总之,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当然,思政课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因地制宜并结合具体课程量体裁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资源服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持续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把道理讲透,则需要通过“接地气”的方式优化教学载体,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思政素材“冒热气”,通过提升思政课感染力和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达到“聚人气”的目标,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如何以地方文化资源厚植思政课底蕴,打造特色思政,通过“接地气”的教学载体和“冒热气”的思政素材,实现“聚人气”的目标,有利于提升学校思政课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助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