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兵团精神 | 实践成果 | 我来了,就不走了

我来了,就不走了

作者:陆芬 发布时间:2021-07-14 17:15:54

大家好!我是刘宏慧。上一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大学“践行兵团精神,寻访兵团故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十人为一小队,走到南疆的团场里去,去参观他们的团史馆,看他们从前的样子,去听老军垦老前辈们讲从前的故事。

我们的第一站是第一师一团,金银川镇。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盛夏,高楼林立,街道平整,胜利渠的水波光粼粼,树荫下凉风习习,孩子们在社区的篮球场上,健身设施旁打闹嬉戏。团史馆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主要种植水稻和棉花,如果我们秋天去到田间地头去看,一边是连绵起伏的金色稻浪,一边是随风摇曳的银色棉海,“波涛”滚滚,美不胜收。所以得名“金银川”。

这个地方,原来还有过一个名字,叫“沙井子”。什么叫“沙井子”呢?打好水井里流出来的不是水,全是流沙。

没有水,也不见人烟。

1954年,在山东烟台沿海的一个小渔村,有一个年仅21岁的姑娘,叫周国峰,是生产大队的队长,也是团支部书记。思想单纯,心气也高。有人告她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是中国的好儿女!

不拘泥于现有生活的周国峰就进疆了。她说,“我来了,就不走了。”

事实上,到沙井子的第一天她就后悔了。

在沙井子,她看到的只有茫茫戈壁,漠漠黄土。天晴的时候干燥的热风吹来一身的土。地下是松松的,比苞谷面还松。走在路上,腿一伸,土就没到脚脖子,有时候走着走着,“咕咚”一声,就掉下去了。

她同另外四个山东姑娘被编到一个班里。那天发了一根扁担,一对筐子,一个坎土曼,一把锹,在一位邱姓班长的带领下“平地”去了,要先爬到沙丘上边,用锹把沙子装到筐子里,再用扁担挑到低洼的地方,去把地填平。

周国峰在家里从来没有挑过担子,个子又小,她挑不起来。看她磨磨唧唧的,班长走过来问她,“你是装嘛你是在挑?”

“我挑。”

班长吭哧吭哧,三锹,就把那个大方筐子填满了,“挑吧!”

瘦小的周国峰鼓了一下子,没鼓起来,第二下子,鼓起来了。沙子重得很,走了还没十米远,一个重心不稳,人一下子栽到沙坑里去。后边的人就轰轰地大笑起来,有人讥讽说:“哼!有她的好点心吃!还打扮得那么漂亮!还穿方头鞋!”

她想,真是丢死人了,有个窟窿都想钻进去。

那天晚上周国峰没有吃饭,躲到沙丘后面一直哭。

后来这件事被指导员知道了,指导员来找她谈话,可还没等人家开口,周奶奶说,“没事,我就是没那气力。你放心,我不会走的。我来了,就不走了。”

果真如她所说,55年来,她除了没有放过羊,她什么活都干过。打土块,和泥巴,盖房子,捆草墩,打草链子,挖大渠……即使生病了也拼命的干活,所有的工作,她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

当时的边疆文化和医疗都不发达,周国峰又年轻,父母不在身边,她生完孩子休息了半天,第二天就拿着筐子去挖渠。泥巴很黏,装到筐子倒不出来,她就使劲拽,一用力,腹部压力增加,把自己的子宫硬生生的挤了出来。后来她的第二个孩子,生下来竟比别人少了几根肋骨!

就是依靠这股子拼劲,老前辈们才将只有黄土沙砾的沙井子,变成了现在流金淌银的金银川!

周国峰今年76岁了,她一生总共在生产工作中立了3次集体三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直到现在,她还在社区里工作,她说“我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来给社区当眼睛的,给你们当嘴的,给你们当腿的。” 她这一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来到新疆。她要把自己微小的一生,投入到新疆的建设中去。蒲苇韧如丝,方能经风雨。大多数时候,越是柔韧的越是不易被生活的大风大浪所摧毁。时过境迁,周奶奶讲完她的故事后只留下一片静默,孩子们依旧在打闹着。

就好像周奶奶所说的,“我来了,就不走了。”


责任编辑:高嘉渤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