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四聚焦”推动场馆育人走实走深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依托专业、行业特色优势,融合场馆空间、功能资源,积极拓宽育人途径,聚焦协同整合、五育并举、特色文化和社会服务,让航海类特色场馆“用起来”“实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有效拓展了校园育人空间,成为开展航海科普教育和大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重要场所。
聚焦协同整合,让场馆“用起来”。学院高度重视场馆建设工作,强化统筹协调、谋篇布局、协调推进。近年来,先后建成中远体能训练中心、航海博物馆、航海数字天象馆等教学活动场馆,供师生开展体育锻炼、参观学习以及举办各类活动;建设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等科研平台,并依托青岛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等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学术沙龙、论坛等学术科研活动;依托六自由度船舶操纵仿真模拟器、航海与应急虚拟仿真平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平台、国家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水路交通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开展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教学活动;建立油化船实操培训基地(水泥船)、IGS液化气船实操培训场地、木兰水上教学实践基地等场馆(地)开展专业特色实习实训,充分发挥场馆育人作用,“用好”场馆资源。
聚焦五育并举,让场馆“实起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依托航海类场馆开展“师德讲堂”“博学讲堂”“深耕学堂”“跟着船长去远航”等专题讲座和师生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开展航海科普日、全国航海日、防灾减灾日等形式多样且启智润心的科普活动,引导学生增强专业素养和能力。每年分4批次安排航海类专业学生前往黄陂木兰水上基地进行基本安全、精通艇筏、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等“四小证”专业实习实践,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重视场馆航海文化元素丰富和文化氛围养成,在多个场馆内增设了航海历史展览、航海模型展示、航海知识角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能感受到航海文化的魅力。通过对场馆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用实”场馆资源。
聚焦特色文化,让场馆“活起来”。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以校园环境文化为阵地,将航海文化元素进行全面梳理、规整和建设,形成“一院一品”航海类特色文化。在教育教学场所,张贴航海家事迹、标语、画像,制作航海文化特色鲜明的宣传栏、文化墙,激发学生对航海事业的热爱和向往。在校园建设中凸显“船”“舵”“锚”“灯塔”等元素,如郑和雕像、航海楼信号灯塔、数字天象馆球型馆、“丝绸之路”文化长廊等,使校园内“航运”味十足、“海”风更浓。在新生入学教育、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学生培养环节,提供数字天象馆、仿真模拟实验室、实训实操等参观及模拟教学活动,场馆使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把场馆育人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有机串联,打造育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用活”场馆资源。
聚焦社会服务,让场馆“热起来”。学院坚持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航海类特色场馆服务育人体系,为校内外各类交流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资源。航海数字天象馆获批“航海教育文化科普基地”,木兰水上教学实践基地成为长江海事局重要实训基地,依托这些场馆资源,学院协同中国航海学会、中国交通广播电台、长江航道局、余家头小学等开展校际交流参观、实训观摩、青少年科普、暑期夏令营等覆盖面广、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入院各类场馆参观实践、研修培训交流的大中小学、留学生超过2万余人次。面向社会船员推出船员培训、船艺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提升项目,以及天文观测、气象模拟、海洋观测等科普教育项目。与周围社区、学校开展有益的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整合学院已有资源条件服务社会,“用热”场馆资源。
学院将持续秉持“立德树人”使命,建设好、使用好、发挥好航海类特色场馆育人优势,建立一套面向应用型航海类特色场馆的交流使用机制,搭建一个航海类场馆建设成果展示专题网站,形成一本年度航海类特色场馆运行使用文集,建立一支知识储备丰富、业务技能精湛的场馆运行队伍,凝练一个“场馆育人”思政品牌项目,建设一组网络全景航海类特色场馆。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数字赋能,多方位构建航海类场馆育人体系,形成场馆文化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