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生命至上,共筑“医者仁心” ——医学生“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实践探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学第一课”既是学生步入大学之后的第一堂思政课,也是医学生选择医学之后的第一堂专业课。一方面,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场人生大课,对学生的价值追求具有塑造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承载着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和未来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责任,抓住新生入学关键时机培育“医者仁心”精神至关重要。基于此,温州医科大学紧紧围绕“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一育人目标,牢牢把握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发挥多维要素协同功能,构建形成价值引领导向鲜明、多元主体共同发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的“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模式,平均在线观看量达100余万人次,反响效果良好,育人成效显著。
目标思路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将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领要素同向同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学生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弘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融合一二课堂,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模式。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用好用活学校十大“生命文化”公益实践品牌的生动实践,讲好一代代温医人深入中西部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农村基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真实故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升育人的亲和力。
开拓网络阵地,创新“大思政课”育人载体。找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奋点,用好用活网络传播渠道、手段和平台,借力主流媒体平台,通过现场直播、在线问答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补,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开学第一课”思政育人的最大增量。
实施过程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发挥多维要素协同功能,以“开学第一课”为依托,构建形成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得益彰的思政一体化建设模式。
聚焦“讲什么”,构建递进式价值引领课程体系。紧扣时代主题,立足医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充分结合学校生命文化公益实践项目,强化价值导向,将“开学第一课”策划为四个篇章,着力解决“讲什么”的问题。第一篇章为“信仰之火”,侧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年党史、四史、健康中国等相关理论的阐述和解读,深入挖掘省市改革开放发展史、校史中的红色故事和典型人物,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医学生在品尝“真理味道”中筑牢信念之基。第二、三篇章分别为“报国之志”“奋斗之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热点事件、中央省委重要会议精神、社会重大事件等,比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疫情防控、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等,重点讲述不同时期先进典型人物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省域发展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学校师生投身一线抗疫、志愿服务的感人事迹,以小切口和身边的鲜活案例来诠释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作为和“生命至上”的真谛。第四篇章为“青年之声”,通过校歌传唱、医学生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誓言等形式进行升华烘托,强化育人效果。四个篇章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增强价值引领的渗透性。
聚焦“谁来讲”,打造“多元化”思政育人师资库。进一步整合学校和社会的育人资源,构建一支由党政领导、科学家、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社会知名评论员、一线医务人员、革命英烈后代、优秀校友、90’00’学生代表等组成的多元化主体育人共同体,着力解决“谁来讲”的问题。第一类育人主体是党委书记、思政课教师、优秀思政工作者等思政领域的专家里手,其中既有作品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文库的思政专家,又有浙江省高校名师辅导员成长引领计划学术导师、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等;第二类育人主体是科学家、院士等科学大拿和社会知名人士等某个领域的标杆性人物,比如李校堃院士、樊代明院士、林东昕院士等;第三类育人主体是专业课教师、一线医务人员、革命英烈后代等,比如来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卢明芹、来自温州版“火神山”医院的应斌宇等医护人员、全国师德标兵陈洁;第四类育人主体是优秀校友、中外青年学生代表等,比如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黄君婷等。目前,“开学第一课”育人师资库已达100余人。不同育人主体在“开学第一课”的不同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者实践层面的讲述,相互支撑互相补充,润物无声地在学生心里撒播爱国情怀和医者仁心的种子。
聚焦“怎么讲”,构建多样化思政云课堂。秉承“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的工作理念,依托互联网创新授课形式,着力解决“怎么讲”的问题。借力媒体资源,与浙江卫视中国蓝、央视频等主流直播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共同策划、共同实施,通过全媒渠道、平台联动,以线上直播、云提问、在线互动等方式,打造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思政金课。引入线上线下情景教育,将“‘特奥’志愿服务”“川藏青光明行”“生命之光”“生命相髓”“血液银行”“‘博时’急救”“37℃关怀”等学校十大公益实践项目以及师生逆行出征支援武汉、上海等多地抗疫一线的事迹,创作成话剧表演、情景剧、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快板、歌舞等,以云上或者线下进行情景再现,把师生共同亲历的生动实践向更多人群辐射,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贯通起来。拓展阵地,将“开学第一课”课堂搬至图书馆广场等开放式场地,将校园人文景观自然融入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开学第一课”云课堂点赞量从第一期的4万涨至后来的140多万,深受学生喜欢。
主要成效
培育了一批师生典型。“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已成为学校新生始业教育的金招牌,既是思政课,更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认可度高。目前已坚持6年组织了10余场“开学第一课”,与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开展常态化合作进行直播,平均在线观看量达100余万人次,反响效果良好,育人成效显著。学校涌现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仅10人)、全国最美辅导员提名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最美浙江人”等师生典型。多年来,校风学风、师德师风满意度位居全省本科院校第一。
孵化了一批育人品牌。通过“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推进不同类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主体建立协同工作团队,培育打造了90’00’红色轻骑兵宣讲团、新马可波罗宣讲团、思政课教师宣讲团、辅导员“薪火”宣讲团、“光明行”理论宣讲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师生理论宣讲团,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个人”“全省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等,有效延伸“开学第一课”的育人触角和影响力。学校现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2项、教育部思政工作研究文库1项,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名师工作室(3个)、省“十四五”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建设项目4项,立项数全省并列第一。学校育人工作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社会反响好。
引领了一种育人模式。学校在“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的引导下,育人氛围日渐浓厚,特别是“网络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单位具体落实”的“网络育人”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学校积极创新“网络+思政”模式,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和浙江省智慧思政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单位。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合作拍摄《邂逅温州·新马可波罗游记》短剧16期,积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
经验启示
以“大思政”构建育人大体系。“开学第一课”在学校思政工作全局中起着引领性、导向性作用,学校要加强统筹集中优质资源办好“开学第一课”。注重资源整合,秉承“开门办思政课”理念,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和线下的育人资源互相融合的良好育人生态,为学生打造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理论高度和育人温度的思政大餐。注重闭环管理,构建“选题、策划、实施、总结、反馈”的组织运行体系,通过全周期动态管理,不断提升打磨“开学第一课”的品质。注重条件保障。学校层面从经费、场地等方面进行倾斜性支持,并形成制度予以固化,做到经费确保、场地确保、人员确保。
以“数字化”深化育人大平台。立足Z世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充分融入数字化手段,对“开学第一课”平台从内容供给、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打造集直播、互动、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开学第一课”思政云课堂平台,扩大“开学第一课”的覆盖面和传播力。积极拓展育人阵地,把思政课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实现育人“情”“景”“理”相融,打造沉浸式立体化的育人场域。
以“实践性”提升育人感染力。实践性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最大的特点。秉承“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理念,把时代大潮、社会万象中的生动素材以及具有学校文化内核特色的实践活动和典型人物、案例,融入“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在感应时代脉搏中立强国志厚爱校情。比如,温州医科大学在“开学第一课”中讲好一代代温医人深入中西部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农村基层等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医疗扶贫”、“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故事,讲好师生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共赴武汉、上海等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强化生命至上、医学报国的初心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