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高校 | 湖南大学: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堂——手绘乡村美卷,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大学: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堂——手绘乡村美卷,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李峥 徐浩森 发布时间:2023-05-05 15:00:01

为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要求,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由30余名师生组成的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百村”计划服务团走进邵阳市隆回县的田间地头,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百户换新颜”人居环境改善专项实践,探索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在本次实践中,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以“指导教师专业化”和“专业指导全程化”为理念,配备了由管理干部、学科教师、思政教师等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在满足当地农民群众对生态振兴、文化振兴需要的同时,也引导师生同上了一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将本次实践过程打造成一间“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堂”,成为帮助青年学子培根铸魂的德育课堂、实践课堂、专业课堂和人生课堂。

“百村”计划服务团


“图画”思政,手绘美丽乡村

“百村”计划服务团在尊重传统与保留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实现村民实际需求与专业技术客观需要的统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供需对称”工作法。服务团根据村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以促进“农文旅”相融合的理念,设计了独具风格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方案,引导农户在地打造一批示范微景观,将传统村落的古屋建筑、荷塘桥梁等景观有机融汇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让村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纯朴的乡风、看见美丽的乡景、阅读深厚的乡史、品尝多滋的乡味、聆听熟悉的乡音、体会绵长的乡愁,体悟到乡村的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团队成员实地测量


团队成员实地测量


专业宣讲,赓续文化基因

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汇聚在传统村落里。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耕读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百村”计划服务团在田间地头、在屋场院落开展专业宣讲。一是讲清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用群众的语言讲历史、讲现状;讲国情、讲世情,充分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整体逻辑;二是讲好故事。从学科角度出发,讲建筑、讲规划,讲建筑和规划背后的故事,让群众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有味道;三是讲出格局。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团队成员宣讲


团队成员宣讲


团队成员宣讲


劳动育人,创新课程思政

“百村”计划服务团来到位于花门街道太平洲村的标准化富硒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基地负责人为师生们讲解了时令蔬菜种植等生态农业项目,基地工作人员现场指导青年学子进行除草、播种,学生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田间劳作。活动深入推动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将劳动育人融入课程思政中,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鲜活的事例、火热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中“学思践悟”。服务团将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塑造青年一代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培育报效家国的厚重情怀,让学生更直接感受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青春力量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团队成员田间劳作


团队成员田间劳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力量更是关键所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人需要筑牢信仰之基,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通过找准自身优势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契合点,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补齐乡村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充分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助力乡村振兴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让乡村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据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阶段,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百村”计划服务团依托学科、平台、人才、技术优势,已经持续在湘西州花垣县、湘潭市湘潭县和韶山市、长沙市望城区、长沙县开慧镇、邵阳市隆回县等60余个传统村落开展持续性社会实践,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研究实践系列成果和乡土文化发展典型案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批青年学子怀揣着对家国的炽热情怀投身实践,在实践的真实体验中感动自己、教育身边人,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从思想和行动上焕发出当代青年的蓬勃力量,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