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井冈山精神 | 典型人物 | 曾志

曾志

发布时间:2021-04-13 22:09:11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回拨到90年前,1928年4月,一位只有17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参加湘南暴动失败后,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剿杀,不顾有孕在身,跟随朱德率领的队伍,直奔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她就是从小立志革命“争志气”的曾志。

曾志少年时的照片_UUID11948

那个时候,上万人的红军队伍驻扎在龙市茨坪一带,条件异常艰苦,没粮没油没盐,只有野菜,能吃上一顿南瓜比吃肉还香。

身怀六甲的曾志,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后来又担任小井红军医院的党支部书记,为医院寻医筹药,为伤员擦身包扎。

这年,井冈山的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底曾志在经历三天三夜的难产痛苦后,产下了一名男婴。但产后大出血伴随高烧不退,大病了20多天,终于死里逃生。

闯过了生死大关之后,曾志又面临更加残酷的选择,因为斗争的需要,必须马上离开井冈山。孩子出生才26天,奶都没喂上,名字也没取好,她几乎“绝情”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当地一位叫石礼保的红军夫妻来抚养。

毛泽东与陶铸、曾志夫妇_UUID11948

1929年1月,曾志随着队伍,告别了井冈山。

走出井冈山的曾志,从此山高水长,转战南北。然而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心从来都没有走出过井冈山。她经常在梦里看见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痴痴地望着她。

谁知,孩子7岁时,这对红军夫妻也牺牲了,孩子又 “没爹没娘”了。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失散20多年的儿子。功夫不负慈母心。孩子终于找到了,此时他已是井冈山大井村的一个农民了。

1952年,这个23岁名叫石来发的农民来到广东广州见妈妈。望着高大黝黑的小伙子,历经劫难早已波澜不惊的曾志也不由惊喊起来:“这就是我的儿啊!”母子抱头痛哭,那是喜悦的眼泪。

1987年,已担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在离别了59年之后再次踏上了井冈山。而她的儿子石来发仍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终于实现了一次儿孙满堂的四代团聚了。

不久后,孙子石金龙到北京见奶奶,希望能为他和父亲以及家人解决“农转非”问题,要知道那时候“农转非”就是鲤鱼跳龙门呀!面对孙子的要求,曾志在饭桌上沉默了很久。她对孙子说:“金龙啊,我们现在桌上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农民不能少啊!”石金龙又找到曾志的秘书小刘,希望她给地方上打个招呼。小刘为难地说:“曾部长定下的规矩,是不可能改变的。”从此,石金龙再也没有向奶奶提过任何要求,安心当了一名垦殖场的工人。

井冈山团圆仅仅过了11年,曾志在北京去世,走完了她87年的革命人生历程。在《生命熄灭的交代》的遗嘱中叮嘱:不开追悼会;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上。

1998年6月30日,曾志的骨灰被护送到井冈山,撒在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旁的一处僻静柏树下,在那块小小的墓碑石上刻下了4个小字——“魂归井冈”。 

一盏革命的生命之灯就这样熄灭了,但这盏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之灯却永远在我们心中燃烧。

曾志与儿孙们一起吃饭_UUID11948

我们从燃烧的火焰里,读懂了她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读懂了她严于修身、秉公用权的党性本色;读懂了她坦荡无私、清白如水的红色家风。

相关阅读
  • 。然而,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为让战死他乡的亲人...
    2021-06-08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回拨到90年前,1928年4月,一位只有17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参加湘南暴动失败后,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剿杀,不顾有孕在身,跟随朱德率领的队伍,直奔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她就是从小立志革命“争志气”的曾志。那个时候,上万人的红军队伍驻扎在龙市茨坪一带,条件异常艰苦,没粮没油没盐,只有野菜,能吃上一顿南瓜比吃肉还香。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