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两路精神 | 典型人物 | 李昌源

李昌源

发布时间:2022-05-09 21:53:33

李昌源:风华正茂,勘探万里的两路先行者



“我忘不了总工程师李昌源,他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不少难题。”这是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陈明义将军在回忆李昌源时说的话。

1944年4月,李昌源怀着学习科学文化、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宏愿,赴美国留学,实习考察公路。在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1946年9月学习期满,同去的同学有些留在了美国,并且重新组织了家庭。而李昌源则满怀着对祖国公路事业的热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投身火热的新中国交通建设事业。

当时国内还处于革命战争时期,李昌源不愿在南京政府驱使下到华北修路,要求回到四川参加重庆至恩施段的京渝国道公路的测量与设计。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拟建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在丁贡南的领导下他也为这条路的测设,殚心竭力,但不久全国解放,该路未能开工兴建,但他们为较高等级公路的测设留下了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昌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1952 年底,李昌源被任命为川藏公路第二施工局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川藏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康藏公路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且当时由于军事需要未按标准进行测设。工程局成立后,上级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修建。为此,年近半百的李昌源在全面负责川藏公路勘测设计工作期间,不顾高山反应和水土不服,穿上军装与广大的筑路指战员一起,翻山越岭,勘测路线,以他丰富的高原筑路经验,对路线进一步完善,并继续向前推进。

在穿越色季拉山时,筑路队伍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虽然色季拉山从山顶到林芝高差仅1500米,但翻越色季拉山时,川藏公路选线要延展很长距离,需利用阳山坡和阴山坡上的有利地形进行选线。色季拉山公路原测路线为走阳山,线路在陡峻岩石上来回盘绕,大部分路基是全挖石方工程,有些路基中心填高达十余米,而且因上下线不能同时施工,无法实现当年全线通车的要求。

当时,李昌源提出,路线宜改在长有针叶树林的阴山坡上。经过精心设计,新路线弯道流畅、半填半挖,填挖工程量减少了40多万立方米,也为川藏公路留下了风景最美的垭口——色季拉山垭口,同时为1954年年底实现通车拉萨创造了先决条件。



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的1954年到1956年,公规院完成了拉萨-马尼干戈段的踏勘、测设及配合施工任务。前苏联专家在对川藏公路的布线考察之后赞叹:“几乎每一个点都是不可移动的!”1956年4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昌源作为修筑川藏公路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昌源、鲁世宗等人又参与了川藏公路西延段中尼公路的测设。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足,蔬菜缺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规院建设者仍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了项目的测设任务。鲁世宗后来回忆说:“有一段20多公里路段处于深山峡谷之中,上下高差两千多米,白天要在悬崖峭壁间爬行,率先爬到山顶的人用绳子把山下的人一个一个拉上去,夜晚就在搭建的帐篷里昏暗的油灯下整理数据,绘出图纸。”

李昌源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公路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病危抢救、神智稍稍清醒时,他对家事只字不提,却念念不忘编写公路史的工作,临终前他要求医生请单位领导到他身边来,移交他未能完成的编史工作,留下他属于公路事业的一颗丹心。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