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清华大学持续强化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2022年9月开始,以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的第一门课——“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为先导,紧密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着力引导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势与政策”课的改版为学校后续思政课改革“打了个样”。2023年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清华大学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1
明确内容主线
一以贯之“中国式现代化”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时间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为进一步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课程改革方案,针对以往课程主线不够清晰、内容条块较为松散、知识讲授不够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等问题,新版课程在内容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一条主线,强调立足“大变局”,聚焦“大主题”,培养“大写的人”,进一步把办好思政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把握形势与政策。从“中国式现代化导论”到“中国实践与我校担当”,从“共同富裕的大格局”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共同富裕”……专注于“知全局”的大课与“谋一域”的小课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二者并行,通过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难点问题等内容,力争讲清楚“形势”(当前和未来我们面临哪些挑战?),讲明白“政策”(党和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为何出台这些政策?),引领学生深入体察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未来挑战,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强化使命与担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授课教师们以大视野和大格局引领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鼓舞学生强化清华人的使命与担当,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激发起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和信心。课程促使同学们对学科专业史、校史、党史、国史有了新的理解,并不断增进理论认同。经调查反馈,97.1%的同学对课程改革表示满意。他们评价说:课程“能打开思路,拆除了我思维里的‘墙’”,“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逐步认识到‘中国道路’不再是抽象的名词”……
2
创新课堂形式
推进“大班+小班”融通衔接
改版后的“形势与政策”课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学习模式,邀请多名院士名师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并配套小班深入研讨,点面结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汇聚大师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课程设立授课专家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邀请多位院士、杰出学者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并精选内容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针对时事热点研讨每一讲的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方案。2023年共有14人次院士、名师担任主讲教师。开课前,主讲教师和课程团队进行多轮备课,认真打磨课程,强调把问题导向贯穿课程始终,积极回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学生之问。大家、学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科学家精神为学生们带来了“温暖鲜活、可亲可信”的思政课新体验。学生们对学校汇聚诸多名家大师来上思政课的举措感到“震惊”,并对主讲教师备课之认真、讲授信息量之硬核表示“敬佩”。“高规格”的主讲团队让学生愿意听且听得进去,大家纷纷表示,从大师们的讲授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听到了“网络和书本上听不到的故事”,感叹“他们站在那里就是教材”,听完希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专设小班课,打通课程“最后一公里”。在专家大课之后设置研讨小课,旨在带领学生们“拿起放大镜”脚踏实地就某个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课程选聘十余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开设多主题研讨小课,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共有18位青年教师开设88次研讨小班课。2023年秋季学期,课程组继续“保质增量”,选聘14位青年教师开设112个研讨小班。为有效破除传统思政课重“讲”而轻“学”、重“读”而轻“研”、重“考”而轻“评”的教学误区,课前助教老师会围绕研讨主题发布相关文件供学生预习,课中会带领大家分析具体案例、进行组间辩论。研讨课或以热播剧《狂飙》为线索探讨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脉络,或从ChatGPT火爆现象出发探讨中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以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主题的理解。依托“大班+小班”的有序组织,同学们逐步推进对中国形势与政策的思考,加深对青年责任与担当的理解,以打通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3
凝聚工作合力
构建“大平台”育人格局
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新时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改革创新的独特优势。为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校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由校党委书记牵头,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在探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清华版“大思政课”格局。
成立授课专家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主讲第一堂“导论”课,邀请校内多位院士、杰出学者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要求专家组针对时事热点研讨每一讲的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成立课程工作组。由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部、宣传部、智库中心、新闻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力量,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打造具有浸润式思政教育效果的生动课堂。
成立课程助教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课程组负责人,每学期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部、新闻与传播学院、土木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物理系、车辆与运载学院等多个院系选备十余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做到文理工协调搭配,与大课主题对应衔接。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为保证高质量授课,课程组每学期组织推动多轮“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助教”、“助教+助教”的集体备课,使内容主线一以贯之、大课小课有机统一。“传帮带”的集体备课方式,不仅让课程逻辑更为贯通,更让青年教师近距离领略到前辈们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助力新一代青年思政课教师不断成长,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4
推动课程共建
释放“大课堂”育人活力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于2022年9月正式推出,恰为教育部2022年8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一重要文件仅仅两周之后,因此受到了各兄弟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高校认为,此项改革主动引领了“大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并有效拓展了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思路方法。
架设克隆课堂,推动广度辐射。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利用在线课堂,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形势与政策”课克隆班,让“清华版”思政课的覆盖面更广。在首轮运行中,青海大学、新疆大学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1所高校、49万名学生与清华大学学生同上秋季学期第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在这场线下线上融合的课堂上,有深刻的理论、生动的讲述,也有同频共振与同感共情。青海大学某同学用“奇妙”来形容这次别样的学习体验,在她看来,虽然相隔甚远,但与兄弟高校的同学们共同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共同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一次丰富见解和经历的宝贵机会。
优化共享模式,激扬青春力量。2024年,进入“巩固提升”新阶段的“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更新,在选课方式、学情交流、共享模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巩固拓展清华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成果,团结全国高校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继续经由荷塘雨课堂克隆班面向全国兄弟院校开放,截至目前,共有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2所高校的近124万名师生参与学习。在未来的规划中,清华大学将结合“大思政课”的建设方向,坚持高位谋划推进,深化提炼教学主线,建设完善教师资源库,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推动从本校课堂到云端课堂的广度辐射,持续拓展共享模式,鼓舞更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成大才、担大任,在复兴的壮阔征程激扬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