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开在援鄂战疫一线——记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教师刘逸文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定要去武汉’,家人也说‘孩子还小,你再考虑考虑’……如果在疫情面前,我们都回避、逃跑,那还有谁去帮助被病毒折磨的病人呢?”
3月2日,是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原定的开学日,因为疫情,新学期课程转到了线上。当时正奋战在武汉的该院教师、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刘逸文,用一封信向学生讲述了自己走上战疫一线的心路历程,让不少学生流下感动的泪水。
援鄂期间,不管工作多累,只要一有时间,刘逸文就用“录播授课+在线答疑”的方式给学生上课。这学期她主讲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等课程,一节也没落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刘逸文将战疫过程中的点滴融入课堂化为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对职业责任有更深刻的认知。
“刘老师,一线的情况怎么样?”见学生对疫情很关切,刘逸文就把正在发生的抗疫一线故事与相关课程相结合讲给学生听。
刘逸文援鄂期间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3病区,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其中多数年龄在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护理人员缺口很大。“怎样才能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最大效能?”反复摸索和研究后,她所在的医护小组将所有病人按病情轻重,分成绿、黄、红3个区,把人员和精力重点放在以危重病情患者为主的红区。
“病人的病情是动态变化的,经过积极的治疗支持,红区的患者可以‘转绿’,绿区患者也可能‘转红’,必须灵活调配资源,降低重症死亡率。”当天晚上,刘逸文用现实中的案例,给学生讲解“护理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专业,增强职业认同感,刘逸文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课堂的各个环节。
她在给护理专业学生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对于我们,对于护理,外界褒贬不一,我们被称为‘天使’,却一次次被现实环境所束缚,你们也许会迷茫失落……将生之希望带给患者的,就是被称为‘天使’的我们。”
有学生曾提出疑问:“学护理读完本科就足够了,为啥还要读硕士、博士?”刘逸文回答学生:“这次抢救危重症患者使用的ECMO(体外心肺循环系统)、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等设备和技术,许多普通护士平常见都没有见过,如果专业知识不够,怎么能更好地抢救病患呢?只有专业,才能把病患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4月21日,四川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解除隔离,作为其中的一员,刘逸文也平安返家。短暂休整后,她又开始给学生在线上课,同时梳理着在武汉一线经历的案例和故事,把其中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加入自己的教案中。
“这段抗疫经历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我要把从中获取的智慧和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刘逸文说。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03/dianxing/202005/t20200508_45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