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论述
全国“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庄三红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关键词] 爱国主义;时代内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20)01-0157-003
2019年11月8—10日,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全国‘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查朱和副主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教授主持开幕式。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就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重要意义、实施路径,爱国主义与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学等问题开展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具有明确主题和本质。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内涵及表现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断变迁,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与会专家围绕“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展开讨论,认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要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冯刚教授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突出爱国主义导向。冯刚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指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要实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实现面向全体人民与突出重点群体的统一,实现丰富内容与创新载体的统一,以及实现民族情怀与国际胸怀的统一。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三重逻辑。首先,在理论逻辑上,要结合新时代的现实情况认识爱国主义。他认为,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线,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际情怀都是爱国主义的内涵。其次,在历史逻辑上,要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理性与情怀的关系。最后在实践逻辑方面,要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和担当,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引领人民理性爱国。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教授认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则从实践层面强调,爱国就是要捍卫自己的主权,要对同胞认同,对民族记忆的坚守。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教授认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积极的认同,就是发自内心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利益和尊严,并自觉融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现实依托,必须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实施路径,才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冯刚教授从建设维度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作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是在深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施过程,不能仅仅只重建设,不重批判。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提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要有“破”有“立”,要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从而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情怀。他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四破四立,即破历史虚无主义,立历史唯物主义;破西方的舆论诋毁,立中国的国家形象;破崇洋媚外的现象,立深厚的爱国情怀;破精致利己主义,立使命担当精神。厦门大学徐进功教授也提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更突出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以及在反抗斗争中所锻造出来的伟大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扭曲为屈辱史教育;要更突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强大历史合力,而不能弱化发展前进的信心。
大学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采取有效的实施路径。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针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四个关键词:一是明确根本遵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爱国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了爱国主义的核心、明确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要求、指明了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二是把握本质要义。抓住爱国主义的本质要义,就是要抓住它的灵魂。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首先要坚持爱国与爱党相统一,其次要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最后要坚持爱国与维护民族团结相统一。三是塑造国际视野。实践层面具体要做到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筑牢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坚定“四个自信”。四是进行现实关照。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它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现实关照首先要回应大学生的需求,包括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情感需求、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主义理论需求、回应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其次要澄清认识上的误解,防止将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相混淆,防止将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防止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立起来;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打造多元化的主题活动,构建融合化的全媒体,选塑典型榜样,充分发挥礼仪的教化作用。
王永贵教授基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提出五点思考:第一,要以时代眼光把握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第二,要以历史思维破除爱国主义独特情怀,对爱国主义的传统和基因进行研究和梳理;第三,用辩证方法理解爱国主义的存在样态,用战略思维对爱国主义进行研判,处理“公与私、一与多、自信与他信”的关系;第四,以批判精神塑造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增强奋斗精神和奋斗本领,处理好是与非、善与恶的问题;第五,以自信意志投身爱国主义伟大实践,以丰富的活动来体现实践。胡大平教授则认为,要让学生参与甚至作为主要力量深入地方记忆,了解历史,理解特定时空中环境与人的互动,挖掘精神财产,是最好的传统教育方式之一,也是最好的增强民族自信的方式之一。
三、爱国主义与地方性文化资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实践基础。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应该包含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地方文化资源是各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各地文化资源如何发挥它的社会效益,特别是传承基因、坚定信念、教育教化、铸魂育人的作用,值得认真思考研究。与会专家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
胡大平教授结合南京市原栖霞区十月村毛主席的故事资源,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走进人民记忆,激发民族认同的作用。徐进功教授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人文资源、民族抗争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及改革开放精神四个层面,分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及其运用。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勇教授则从兵团红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兵团红色文化的产生、兵团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致性,以及依托兵团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再生教授以福建闽西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为主题,阐述了闽西红色文化在国家层面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以及在个人层面具有执着的价值追求的时代价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郦教授则结合新中国70年青藏精神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价值强调,青藏精神不仅是狭义上的青藏高原科考工作者或地质人的科学精神,而且在广义上更是新中国70年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强国的时代精神,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传承性。
四、爱国主义与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学
爱国主义是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学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自觉融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教学。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亮教授分析了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提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需要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因此要发挥思政课优势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包括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优势、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优势、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以及发挥网络的辅助作用四个方面。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辉教授则从思政课教育内涵的视角,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是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着力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将“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爱国主义问题的多元研究视角
研讨会上,部分专家学者还以多元的、特殊的视角充分探讨爱国主义问题。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威教授分析了抗美援朝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抗美援朝相统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统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相统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相结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内其他运动相结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军民活动相结合、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八个特点,并指出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主义研究对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对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对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民生活相结合、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五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针对特殊对象(如新时代新社会群体人员)分析了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基层党建、各类中介组织及自由职业者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特点;还有学者从五四精神与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的文明向度、道德意蕴等多个角度对爱国主义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在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高校的40多名研究生围绕着“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这一主题,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学习思考和学习体会,发表了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见解。研究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术论坛学习和交流,对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
本次学术研讨会凸显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突出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