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十大育人工作成果系列特色专题 | 经典案例 | 构建“5+3+1”体系 培育校园好网民

构建“5+3+1”体系 培育校园好网民

来源:厦门大学 作者: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9-06-05 14:44:00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进一步推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构建“5+3+1”体系,将“众创众筹”这一主线贯穿网络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租用,打造“五维一体”网络育人矩阵,开展“网络素养认知提升”“网络素养内化融合”“网络素养行为养成”三大行动,持续推动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育工作,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厦门大学好网民,在学生中形成积极支持和参与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促进网络空间清朗的重要力量,肩负起青年学子在网络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二、实施路径及成效

(一)筑牢阵地,打造“五维一体”网络育人矩阵

厦门大学运用系统思维,针对不同网络平台、网络社群的特点,多点着力,打造立体多样的网络育人阵地,在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鲜活载体上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起了“五维一体”网络文化建设总格局和网络素养教育新平台。

1.加强“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建设

厦门大学注重主阵地建设,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推动融媒体发展,在原有传统媒体和网站群基础上,形成了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新媒体矩阵,积极展示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风尚,传播网络正能量,向世界讲述厦大故事、传递厦大声音。“两微一端”平台由小夏网络文化工作室运营,打造了“厦大身边人”、“知无央”、“食货志”、“师说”等精品栏目。目前,官方微博已有粉丝63.4万,官方微信粉丝突破45万,学校新媒体建设连续四年获得“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2.做好全国高校“思政一张网”共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构成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三驾马车”,加上一些区域性、地方性的网上平台,全国高校“思政一张网”格局已经形成。厦门大学树立大平台思维,主动“入网”,积极推动阵地共建、内容共创、队伍共管、资源共享,深化网络育人功能,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质量。作为沪外最早携手易班的重点高校,厦门大学贯彻“通过平台聚起来、通过服务拢起来、通过内容带起来、通过机制抓起来”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了具有厦大特色的易班推广建设模式。学校相继摘得全国“易班共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10个),获得 “十佳工作站”,“十佳辅导员”“十佳轻应用”等15项易班全国荣誉。全面加强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承办“大学悦读·阅读大学”读书活动、微信主题赛等项目,积极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名站名栏’征选活动”“高校‘十大育人’网络作品征集”等活动,获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方阵。着力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网共建工作,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网“育人笔记”、“我与导师”、“优秀案例”等重点栏目重点培育输送优质投稿,多篇稿件获得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头条推介。

3.培育建设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厦门大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将网络文化工作室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其“人才孵化器”、“双创新引擎”和“综改催化剂”的作用,培养了众多具备深厚家国情怀、良好网络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提升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连续4年,学校投入100多万元,着力培育建设了361个网络文化工作室,涵盖技术研发类、主题创作类、社会服务类、网站建设类、网络评论类等不同类别,直接参与的学生达近4000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建设局面。学校的“E维”网络文化工作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全国共20个);贝壳网络文化工作室和大熊网络文化工作室入选“福建省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示范项目(5个)。

4.积极推进校本信息化平台建设

学校立足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积极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管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建立贯穿学生校园学习生活全周期、涵盖学生事务办理全领域的线上办事大厅,涵盖查图书馆借阅信息、宿舍管理业务、申请困难生认定、申请荣誉称号等57项功能,做到网上能办的事都在网上办,让学生“少跑腿、好办事”。搭建学工业务模块,涵盖了学工系统的考核、谈心、周记、工作园地等10余项学生工作常用功能。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商城,建立学生各类型第二课堂活动在线查询、报名、审批、考勤、评价、反馈和积分的生态闭环,直接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

5.探索教育大数据研究应用

厦门大学把教育大数据研究应用作为网络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网络素养教育新的发力点,树立数据意识,重视、管理和挖掘数据资产,用数据来说话,顺应大数据带来的管理变革,强化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发挥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价值。2018年,厦门大学在福建省发改委的支持下,与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全通教育股份股份有限公司、青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合作,共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学术交流,为网络素养教育、网络行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二)分层推进,开展网络素养提升“三大行动”

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修课。参与网络建设、提高网络素养、捍卫网络安全,不仅是战略层面的国家大事,更是网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厦门大学把握网络素养教育的广泛性、前沿性、实践性、系统性,着力构建网络素养教育认知、内化、践行“三级联动”机制,不断强化网络素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2016年,厦门大学荣获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指导的“网络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特等奖(全国6个)。

1.开展“网络素养认知提升”行动

一是着力开展学生网络素养专题教育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教授,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局副局长易涤非,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卢承圣,《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主创林超,知名网络评论员雷希颖等专家和学者赴厦门大学开设网络素养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前往厦门美亚柏科、新浪微博厦门分公司、建信金科厦门公司等10余家企业参访。

二是大力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结合全国法制宣传日、国家宪法日、烈士纪念日等时点,开展线上线下网络素养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将每年3月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举办“微言大义”微信推文比赛、“集思广‘义’”党班团设计大赛、“言简义丰”作品征集大赛,活动报道入选教育部简报。每年9月,启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举办“E言E行见素养,E点E滴筑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共享网络文明·共筑网络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网络安全宣传体验活动、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探索互联网+安全教育新模式,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开设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逐步丰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育的提前化、日常化。

 


网络安全海报

三是举办首届网络素养知识竞赛,参与人数近万人,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点击量超过7.2万次,单日最高点击量突破1.5万人次。通过网络素养认知提升教育活动,极大深化了学生对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网络资料、网络防护知识的认知。

2.开展“网络素养情感内化”行动

发布争当“校园好网民”倡议书,引导学生参与点赞承诺,形成人人创先争优良好氛围, 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发起“校园好网民”大讨论行动;通过学校官方网站、“两微一端”、易班、i厦大APP等官方媒体发布“争当好网民”话题,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什么是“校园好网民”;面向全校广泛征集“校园好网民”故事和标准,并通过评审和展播,进一步引导学生内化“校园好网民”的内涵和实质,引导学生争当爱国荣校、崇德向善、理性辩证、文明自律的校园好网民。发布“校园好网民”标准后,发起寻找“校园好网民”评选活动,涵盖网络正能量类、社会服务类、产品创作类、技术研发类、运营维护类、网络素养教育类、创新创业类7大类,讲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成长发展的故事,塑造厦大好网民形象,评选结束后将结合第四届厦门大学网络文化节,举办表彰仪式,以优秀典型示范,带动引领更多学生争做好网民。

3.开展“网络素养行为养成”行动

一是实施“红色青年网军锻造工程”。厦门大学注重各类网络文明建设骨干的培养,既培育专注于网络文化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又培育熟谙网络文化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暨注重培育网络文化创作型人才,又注重培育能运用网络武器开展网络评论的专家型人才。完善“网络文明促进会、网络宣传员、网络青年志愿者”三级网格工作队伍体系,其中,覆盖校院两级的网络宣传员队伍500余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8366名。连续三年举办厦门大学“网络素养提升训练营”,通过主题讲座、高校交流、企业直通车、E维沙龙、项目设计与运营等方式,提升“红色青年网军”网络素养,让学生从网络素养的被教育者变为教育者,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实现人生“增值”。抓好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建成一支以年轻辅导员为主体的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组织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以提升网评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网评素养。组建网络素养研究辅导员工作室,重点开展网络素养问题探究、网络素养实践探索、网络素养教育规划等,《“五维一体”网络育人新探索》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文库。

二是实施“网络精品铸造工程”。厦门大学始终遵循“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发展规律,注重将传播网络文明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精神文化融入到师生网络生活中,打造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网络素养宣传精品,创建广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让学生从网络素养内容的接收者变为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部思政司和中央网信办社会工作局主办第二届全国网络宣传思想作品推选活动和第二届网络文化节作品征集(简称“一节一推选”)中,学校荣获4项“优秀组织奖”(总共6项),19项作品获得表彰,获奖数量和质量领跑全国高校第一梯队。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司指导,光明网和易班网共同举办的“‘点赞十九大、加油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融媒体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厦门大学4件作品从全国高校报送的35435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数占本次大赛设奖总数的近1/5(全国21项),学校也获评“优秀组织奖”(全国10个)。

(三)众创众筹,“一条主线”贯穿网络育人全过程

互动式、社交化的网络媒体环境下,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利用所知所学,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推动形成清朗的网络文明空间。

一是创新学生参与机制。学校在各类线上线下活动中采取众创众筹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成为主人翁、生力军,使网络文化内容更加接地气入人心。学校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联合、跨学院联合、本硕博联合,组建大学厦网络文化工作室,引导广大学生投身网络文化建设。

二是完善动力生成机制。学校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生工作年度综合评价体系,将辅导员参与相关工作实绩纳入年度考核关键绩效指标,部分学院试点将专任教师参与相关工作情况记入工作量,持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支持网络文化建设,2016年起,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设立专项,每年安排100多万元用于支持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这项举措一举多得,学生参与有了机制和经费保障,达到预期成果便可获得创新学分;教师指导增强了工作室的实力,其辛勤付出在个人绩效考评中也得以体现。

三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学校鼓励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自主学习,通过网络素养系统训练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全面发展,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尤其是网络素养、强化创业意识和技能创造条件。近年来,一些网络文化工作室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竞赛和各界“双创”基金评审中表现不俗,部分条件成熟的工作室开始创业实践,已有7个工作室注册实体公司。

三、改进方向

一是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厦门大学将继续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做好网络素养教育工作。

二是全面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厦门大学将进一步抓紧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五维一体”网络育人矩阵,建成立体化宣传体系,扩大网络素养影响力版图,让正能量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三是全面推进网络作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网络素养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接下来,厦门大学进一步把网络素养培育作为网络思政工作的主基调和精神源泉,扎扎实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实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运用互联网,养成文明上网好习惯,能主动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清朗行动,敢于在网上发声,成为新时代的校园好网民。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能否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要抢占网络育人阵地,高校应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活起来。厦门大学高度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着力提升师生的网络文明素养,传递网络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培育校园好网民。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