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十大育人工作成果系列特色专题 | 媒体报道 | 江南大学:凝聚江南风格,著写轻工华章

江南大学:凝聚江南风格,著写轻工华章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10 10:15:41


江南大学北校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江南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突出思想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文化筑梦”为基本工作思路,把牢政治方向、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发展动力、加强底蕴建设,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近年来,江南大学不断探索,逐步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加强大学生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以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契机,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即围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教师卓越计划、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国际化拓展计划”三大举措,逐步实现“学业导师、新生研讨课、卓越课程、学科竞赛、辅修专业、专业认证”六项突破,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一流人才。

“社会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毕业生,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校长陈坚说,“培养的人才不仅学有所长,有精湛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胸怀天下,有情怀有情趣。”学校启动课程体系改革,除了建设“新生研讨课—写作与交流课—卓越课程—学科前沿课”系列课程,还精心打造200门左右的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国学文化类、科学精神类、创新创业类、法律思辨类、生命关怀类、艺体审美类等六大模块。

为激发青年学子的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江南大学将“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基于专业、融入产业、引导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引智添力,联合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建立了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构建了“意识培养—能力提升—项目孵化—专业服务”四位一体、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近三年,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国家级、省级表彰15次。学校创业典型不断涌现,90后“创客”胡佳威、徐铭骏入选2017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13届毕业生孙文博、庄继顺携手打造国内最大的VR影像内容公司——兰亭数字,荣获2016年“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设计学院冯漉荣获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创业类)”……

学校创新创业典型冯漉获评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

学校创新创业典型冯漉获评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

为提升思政课程内涵,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江南大学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校党委书记朱拓于“五四”前夕走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课堂,为青年大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与青年谈信仰》,进行了一次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的实践;思政类校园文化脱口秀《宝哥说》开讲近三年,唐忠宝老师与同学们聊时事,谈人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学生困惑,帮助青年成长,引发学子强烈共鸣,积极探索大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创新模式;利用“辅导员微课堂”、“以案论道”工作坊、“辅导员微思享”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服务国家产业发展

作为国内食品轻工学科的排头兵,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接国家战略,更好服务行业企业,提高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为此,江南大学完善产学研协同战略布局,将合作内容进一步深化,探索“技术孵化器”“技术转移平台”“高科技企业创业”“合作联盟”等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技术转让向技术与服务共同转让,从提供技术或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形成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新格局。

今年1月,南方黑芝麻集团与学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组建联合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制定人才交流培训计划,建立技术研发试验基地,形成规模化的技术转移;2月,金种子集团与学校共建院士工作站、成立白酒品质健康研究院,双方将在白酒生产、质量、研发及白酒智能制造、绿色循环发展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共建等方式,推进系统性、集成性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为企业培养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研发出具有行业前瞻性和创新引领作用的成果;6月,海正药业——江南大学联合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将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加速功能性营养品、益生菌等健康食品资源开发应用,以及重大食品工艺技术创新。仅今年,江南大学就有三个千万级项目签约落地。

2016年学校启用的协同创新大楼这棵“梧桐树”,已引来诸多企业“金凤凰”,共建研发中心,开拓协同创新新机制。既有物理空间,也有组织管理机构,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进行了实体化运作。目前,共有11个教授团队、22个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入驻。双方围绕企业现有技术升级、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通过开放、联合、协同的运行机制,为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前沿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建立有效手段。


协同创新大楼

将办学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江南大学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学科资源整合和提升,在融入与促进城市发展上不断寻求新路径。

根据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需求,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程学院,将控制、计算机、电气等物联网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在构建独特的学科交叉综合优势的同时,还积极与地方合作,在“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产品;与无锡市政府携手共建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主动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数字媒体学院积极探索“艺工”结合发展路径,发挥科学与艺术结合优势,适时将动画专业调整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使通才与专才更好地融合,为地方数字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既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内在需求。”陈坚说,“这是历史给予江大的机遇,更是时代赋予江大的使命。”

打造校园文化名片,践行以文化人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轻工高等教育为特色的高校,江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蔚然成风。以价值塑造为导向,以全才教育为理念,江南大学积极构建和拓展文化育人新平台。

学校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全力打造“艺术课堂”新型平台载体。陈列艺术精品的钱绍武艺术馆、三次重建展示学科前沿和创新案例的设计馆、依托专业优势反映酿酒技艺的酒科技馆、展示生命之美和医学魅力的人体科学馆……一批蕴涵历史传统、彰显学科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展馆相继建成,成为师生流连忘返的文化殿堂;“课堂+舞台”形式的“艺术课堂”,在文化通识教育课堂讲学的过程中,插入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现场示范、专题讲解、片段重现等手段,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讲演、诗歌等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普及传授思想文化艺术知识,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思考的热情。

“艺术课堂”通识选修课程

“艺术课堂”通识选修课程

既要思想浸润,更须躬身实践。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将“艺术课堂”项目“扎染艺术设计与制作”“觉于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江南造物”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让学生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感受匠人精神。目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已经贯穿到江大人的日常生活中。

“特称团支部”一直是江南大学师生引以为豪的代名词。从1996年成立第一个“皮旅团支部”和“瞿秋白支部”开始,学校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传统和地域红色资源,“瞿秋白”“张闻天”“远望号”“蛟龙号”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以“特称团支部”的形式走近80后、90后大学生。目前,学校已经成立了四大类十七项的各类特称团支部八十余个。

邀请革命前辈、烈士亲属来校开展“与信仰对话”报告会,成为江南大学特称团支部为全校同学创设的“红色课堂”。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与信仰对话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拓展。学校以特称团支部为阵地,打造线上线下活动载体,红色校园情景剧大赛、“青年汇谈——理论学习交流分享会”等成为大学生走进红色理论的品牌活动。如今的特称团支部,已成为凝固的教材、育人的课堂。

“追忆父辈 感怀家风”红色江南革命文化教育课堂

“追忆父辈 感怀家风”红色江南革命文化教育课堂

责任编辑:张潇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近年来,江南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突出思想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文化筑梦”为基本工作思路,把牢政治方向、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发展动力、加强底蕴建设,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和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