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十大育人工作成果系列特色专题 | 先进个人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

来源:武汉大学 作者:许萌萌 发布时间:2019-10-29 13:55:17

黑夜里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

“黑夜里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那节被唱进2018年武大毕业歌中的《形而上学》课程,在停电的教三楼里不打折扣地延续两个多小时,没有PPT,没有视频,只有弥漫在黑暗中师生相互辩难的声音,浪漫的理性之光照亮了哲学学生头顶的星空。

这一冷门课的胜利,是苏德超的教学天赋、新奇的学科内容,还是过硬的人格魅力加成?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第一次上课时,学生评教只有六十多分,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全院倒数第二。可他执着不服输,随时在反思、在改进。

2018年10月11日13时45分,苏德超在微博“聋子的打听”上记录了一节不算上佳的课堂效果。“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是全校本科生通识必修课程。在讲到《论法的精神》一节时,他觉得未能较好地激发电信学院大一学生的兴趣。依然有掌声,有笑声,有渴摹的眼睛,但苏德超敏感地察觉到背后的冷淡与礼貌,至少是跟惯常课堂有所不同。他落寞地写到:“昨天晚上的课遇到了挑战……我还是滚回去上专业课好了。”让他意外的是,不少学生留下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之语:“老师,我们好多人都五点多来占前排位置,还有人录音回去反复琢磨”、“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好,但请不要放弃我们呀”……感动之余,苏德超愈加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愈是反思,他愈发佩服二千多年前那位伟大的教师——苏格拉底。

至少从2015年他在微博对苏格拉底教学传统的探讨开始,或者更早,苏德超坚持“最好的哲学课,结论是学生讨论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在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并不假装无知,而是在最开始给出自己的立场;有观点后自然而然的追问是他课堂显著的特色。追问学生论证的薄弱处,也追问自己教学过程的清晰性。

2018年,他将多年来贯彻的教学理念总结为“三回两问一中心”:教学内容回到问题、回到生活、回到文本;思考的过程要追问合逻辑吗,合直觉吗?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教师就像导演,用头脑中的哲学剧本带领学生本色出演,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现历史上哲学家们的史诗级对话。

而苏德超的结课考试,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演员”们粉墨登场演绎特定情境下哲学思辨的高光舞台。“苏老师的考题”几乎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每学期总有没有选课的学生参加考试,初衷只是为了获得一纸考卷。

这是2018年秋季学期《哲学核心问题》课程期末试卷上的一道题,知乎网站甚至开辟专栏征集答卷。邢乃文发现机器人没有哲学;张鸣鸾意识到“对死亡的不安”是人与机器的最后差别;朱静宜则认为这种差别在于对自我的思考;叶子绿相信唯一真实的是午后的蝉鸣和嘴角的奶油,程序和算法都不再重要;从前的满分卷得主、大象公会的张稆元惊觉机器时代笛卡尔式二元论的卷土重来……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思考,如果人彻底退场,技术与文明的意义又在哪里,还能在哪里?

“在试卷答完之前,所有的想不通都是伏笔。”苏德超在微博下这样回复询问试题内容的网友。从回到生活与激发想象的出题,到给定最后分数公开部分答题作品、在线回复意见,苏德超好像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

2011年武大金秋辩论的决赛赛果因双方水平在伯仲之间及数据的真实问题引发巨大争议,他决定不再出任比赛评委。但是,负方辩手携全队给他留言希望他留下来,“金秋赛场上不能缺乏这样一个独特而理性的声音”。实际上,他对每一场辩论比赛都进行着细致独到的复盘与辩题分析,苏德超的点评既不迟到,更不缺席。一些网友看到他微博上详尽的爬满纸张的手写笔记与点评,感慨地称他为“别人家的评委”。

有学生留言:“苏老师的点评对那些认真打辩论的人,哪怕输再多的比赛,也值得继续努力了。”他回复道:“因为辩手都很认真啊。”认真的人之间往往有着微妙的默契,苏德超的课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也许正和他的认真密切相关。新上的每一节课内容,他都会准备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再次上这节课时重温2-3个小时,在脑中揣磨教学细节。有很多次讨论结束时,学生不解地问:“苏老师,您说每一句话,好像后面都藏着一段话?我们一提问,这一段话就会跑出来,恰如其分?”准备,准备,准备,打磨每一个细节!苏德超坚信,好的大学课程,应当锐化学生感觉、激发学生想象、挑战学生智商。为了把课上好,他甚至在手机备忘录中专门建了一档“教学案例与设计”,以便随时记下一闪而过的灵光。

今年是苏德超在武大从教的第16年,从当初学生评教全学院倒数第二,到如今学生感慨四年都选不上课的热门教师,苏德超回想一直进行着的教学探索,回望积极参与过的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改革,得以在合适的地方做着自己钟爱的事情,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苏格拉底说,我们不应该热爱胜利,我们要热爱智慧。对智慧的爱就是哲学。苏德超热爱哲学,他也像热爱哲学一样,热爱他的教学工作。

再看那场黑夜中无人放弃的哲学对话,都是眼里有光的人不经意间收获了教学相长的感动,刚刚好,连晦暗中穿梭的人影都是雀跃的形状。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黑夜里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那节被唱进2018年武大毕业歌中的《形而上学》课程,在停电的教三楼里不打折扣地延续两个多小时,没有PPT,没有视频,只有弥漫在黑暗中师生相互辩难的声音,浪漫的理性之光照亮了哲学学生头顶的星空。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