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十大育人工作成果系列特色专题 | 先进个人 | 龚龑:让遥感之光照进课堂

龚龑:让遥感之光照进课堂

来源: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2019-10-29 13:59:31

人物简介:龚龑,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信奉“一流的大学,当以一流的科研,滋养一流的教学;以一流的课堂,培育一流的学生”的信念,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长期奋斗在遥感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岗位。2019年4月,龚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前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

科研勇登攀

2007年,龚龑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是典型的从实验室走上讲台的老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这是很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曾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在当年入职之时,龚龑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是我的生命;而一流的大学教学,须是一流科研所滋养的教学。”

龚龑(中)在指导学生

龚龑深知,只有勇闯科研未知领域,才能使大学教学有源头活水,才能使科学精神飘扬校园。农业现代化是民族复兴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遥感技术存在诸多值得探索的未知领域。龚龑坚信遥感技术一定会在农业现代化中贡献独特作用。他潜心致力于高光谱农业遥感研究,和团队开展了长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几何和光谱相结合的农作物遥感方式,并自主研发了可供农户使用的便携式农作物长势参数测量与智能分析仪器,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学科交叉往往潜藏着新的科研突破点,要勇于开拓交叉领域”,龚龑牢记我国著名遥感科学家李德仁院士当年在课堂上的论断。基因型和表型分析是未来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德国、荷兰等国家在这一领域有长期积累。能否实现“弯道超车”?龚龑和团队在“学科交叉”的思想中看到曙光。在朱英国院士和龚健雅院士的大力支持下,龚龑和团队成员将遥感学科和杂交稻遗传育种学科融合,成立了遥感表型组学杂交水稻精准育种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验室逐渐打破该领域国外研究的垄断,发出一次次有力的中国人的声音,孕育着水稻遥感表型领域下一次科技创新的到来。

武汉大学的遥感专业近年始终位于国际学科排名第一,是我国仅有的八个排名第一专业之一。以龚龑为代表的新一代测绘遥感青年科研人员,继承着前辈科学家“扎实工作、严谨求实”的宝贵基因,做着眼国家战略的领跑者。

教学是初心

“科研须精进,教学乃初心。”这是龚龑的座右铭。2008年,工作刚满一年的龚龑参加了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院系、学部和学校的层层竞争,最终获得学校三等奖。虽然初出茅庐的他那一次并未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但这次经历引发了龚龑对教学与科研问题的无数次深入思考。

学科前沿的浸润和一线科研工作的实践,使龚龑敏锐地观察到:以我国近年“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计划”的深入推进为代表,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迎来深层次变革。只有将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知识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才能在新型遥感知识爆发式增长的条件下,形成自主思考并不断创新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他逐步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联合培养的教学创新模式。

龚龑认为,“教师不能孤立的看待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应该从学科专业培养的大局理解课程的角色。”坚持不懈的教学钻研,使得龚龑的教学水平持续提升,一路开挂。2012年11月,龚龑再次参加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全新教学理念洗礼后的他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2014年11月,龚龑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第1名,获湖北省教育厅和教育工会联合授予的“湖北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5年11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1月,获评“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16年8月,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受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表彰。2017年1月,获评遥感学院首届“教书育人奖”。2017年5月,获评第十二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

2016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第1名

艰苦探索耕耘不辍,使得这名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教学能手。在龚龑和其他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遥感学子多次蝉联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冠军,涌现出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等一大批优秀个人和群体。

育人重创新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对当前这一国家战略,龚龑有着深刻认识,并在人才培养的各层次积极倡行。

在校园内,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素质提升,龚龑倾注大量精力开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他非常重视让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向自主探索知识、创新思维的跨越。在《高光谱遥感》课程教学中,多次探索知识迁移教学实践,在对机理与方法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大胆鼓励学生创新。他通过启发学生开展知识迁移,曾指导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们认为,“龚老师经常引导我们主动思考新旧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前人的创新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龚龑看来,创新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将知识创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求,是他的一贯追求。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葛孟钰长期接受他指导,2018年赴湖北省十堰市秦巴山区的张湾区方滩乡挂职副乡长。当地存档资料中土地利用历史记载匮乏的问题引起龚龑重视,他鼓励葛孟钰善结合自身所学去思考解决,服务当地规划决策。葛孟钰大胆尝试,通过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利用遥感科技为当地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这仅仅是龚龑和遥感学科老师引领学子学以致用、长期创新教育的厚积薄发。武大遥感学科走出了大量自主创新创业的优秀学子,仅农业遥感领域,就涌现出珈和科技、禾讯科技创始人等多位青年创业才俊。学子们逐渐成长为我国遥感事业的中坚力量。

蜡炬传文脉

2015年9月,龚龑发现自己的学生林志恒心事重重,便仔细询问缘故。原来,武汉大学发布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公告,林志恒热心公益事业,但担心学业受到影响而犹豫不决。龚龑对他说:“支边支教也许对科研造成影响,但教育扶贫对当地孩子们的帮助和对你的磨砺锻炼绝对有更加远大的意义。”一席话打消了林志恒心中的顾虑,他坚定地奔赴新疆。

2016年5月,林志恒成功入选并担任武汉大学支教团新疆队队长,奔赴离母校4500公里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中学。在他驻扎新疆期间,龚龑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和他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其专业学习,还主动指导林志恒等几位同学开展“虚拟现实”、“科学课堂”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深受当地师生的喜爱,被《中国青年报》、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题网站报道。林志恒的团队获得2016年中国大学生“知行计划”优秀团队,林志恒本人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为开展全民遥感科普工作,龚龑将对象划分为不同层次,因材施教。针对在校大学生,他投入大量精力于通识教育,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特点,全新改造出一门具备科普作用的课程《遥感技术应用及发展》。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走进遥感科学。针对普通公众和外校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和珞珈在线等平台开展教学,受益者数以万计。

而龚龑最为关注的科普对象是青少年,一次次走进中学和小学,一次次远赴贵州、海南等地,与青少年谈科学、聊卫星。近年来,数十场科普报告并没有让他感到倦怠,在他看来,科普工作是一场场润物无声的细雨,每一次教学、讲座都是点燃科学火种的宝贵机会。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为开展全民遥感科普工作,龚龑将对象划分为不同层次,因材施教。针对在校大学生,他投入大量精力于通识教育,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特点,全新改造出一门具备科普作用的课程《遥感技术应用及发展》。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走进遥感科学。针对普通公众和外校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和珞珈在线等平台开展教学,受益者数以万计。
育人号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