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N+1+N”模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与挑战,高校教师的党建工作近年来不断创新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如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示范效应不突出,个别教师党性意识和政治信仰缺失,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按照全国党建“双创”工作要求,立足“七个有力”,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突出抓好党支部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构建了“N+1+N”党建模式,推动了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做好“N”件事情,开创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支部建设新局面
立足本职岗位,做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以支部工作开展首要抓好党员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与业务能力相结合,加强党员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构建“432”党建创新模式,即“四有、三结合、两提升”——有理想、有师德、有学识、有爱心的四有好老师带动,支部建设与教学相长、学生培养、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师育人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宗旨,切实凝聚师生共情、共进、共成长。
通过学院领导带头申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上,基于反向教学设计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了“协作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上,梳理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全部的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构建了1+1+N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实验课程和实践实习中能够全程参与和深入行动,真正动脑动手并学以致用,最终提高专业素质、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培养质量。2019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考研率超过40%,其中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重点高校。科学研究上,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形成“老-中-轻”互助模式,由教授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组织成员申报课题等一系列措施,共同达到早立项早出科研成果的目的。
二、达成“1”个目标,实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党建载体新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推动课程思政与党建相结合。
本支部为学校首批“红色引擎”党支部,现已培育10余名“红色引擎”教师。支部党员主演的红色引擎微电影《沃野擎华》荣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资源,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支部探索出“促、融、强、迎、真、增”的教育模式,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融思政,以实践强历练、以历练迎挑战,以讲红色理论促成长、以典型塑造增强教育效果。2020年,支部承担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三、创新“N”种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双丰收
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三农”为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将支部建设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搭建党员教育的“三座桥”,构筑“服务型”党员教育固基体系;构建“四坚四持”模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教师党支部“四融四强”创新组织方式;宣传教育“五化”,做到宣传师生有力;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组织构建“432”模式;以组织关心、调研用心、团队齐心、服务热心、树立信心的“五心”工程为框架,构筑“1+N”的一中心多体系服务模式,即人才培养为中心,社会服务、教学金课、科技扶智、技术扶志、小院兴农、农企合作、校校联合为体系,丰富服务载体,量化意见诉求反馈,增强育人效果。
2019—2021年,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在研国家级和省级教改课题4项;2019年12月获得吉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编、副主编教学专著各1部。五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49项,经费总额4573.9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45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与使命,构建“N+1+N”党建模式,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双丰收。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支部在全省高校“两优一先”表彰中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