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小社区”的“大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
为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同济大学回应新时代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对照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内涵的丰富和拓展,积极探索形成学生社区育人功能体系的“标准范式”,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社区育人大空间。
一、问题针对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不仅是重要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存在育人功能体现不足问题:公共空间功能布局、文化氛围营造等空间环境要素建设现状与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诉求存在差距;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等育人关键要素有效导入不足,全员育人构筑的合力尚未形成;保障机制、协同机制与长效机制等制度管理要素建设不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为破解以上问题,同济大学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大力提升社区育人功能。通过重塑学生社区育人功能,推进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升级,将“五育”元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凝聚各方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建立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筑牢社区育人资源保障。具体做好如下:
1.重塑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充分调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创新学生社区功能定位。明确社区空间育人功能:从单纯的休息场所转变为传递价值理念、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提升社区环境育人功能:由单一生活环境向多元综合环境拓展,强化学生社区在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区管理育人功能:将社区工作重点由管理为中心向育人为中心转变,通过贴身陪伴、贴心交流,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打造“个体环绕”的社区育人微空间。
2.延展学生社区育人空间。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多元需求,结合不同社区空间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在社区全方位配齐完善宿舍软硬件设施,实现丰富多样的社区功能。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9+1”项功能:“9”即党团活动室、传统文化工作室、自习室、爱心屋、健身房、宣泄室、洗衣房、浴室、自助厨房;“1”即驻楼导师工作站。
依据学生党员发展不同阶段的全过程,建立21间具有不同功能的社区党建活动室形成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
3.营造浸润育人环境。将“五育”元素融入社区空间,以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方式强化育人成效。建立“学生党员亮相墙”,营造“有困难找党员”的良好氛围。以学业研讨室、自习室、阅读室为依托,开展读书漂流、经验交流、朋辈讲堂等活动,营造宿舍良好学风。以健身房、心语屋、爱心屋为依托,开展“解忧杂货铺”等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体魄。以美育室为依托,结合24节气等中国传统节日特色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等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以洗衣房、社区义务劳动岗等为依托,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宿舍安全检查员等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4.凝聚协同育人力量。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将学生社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进学生社区,密切联系学生;建立知名教授、专任教师等驻楼制度,每年开展社区讲堂、学术研讨、成长问诊和师生对话等活动近400场,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业发展、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辅导;辅导员入驻社区,发挥统筹协调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学生骨干参与社区工作,加强学生自我教育;邀请杰出校友和先进人物参与社区育人,帮助开拓学生视野。凝聚各类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纵深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5.建立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每学年由学工牵头,联合教学、后勤等各育人部门下发《学生社区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形成有效合力;将教师承担驻楼导师工作写入《同济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引领工作实施意见》;将学院开展驻楼导师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构建片区、楼宇、楼层、宿舍和学生全覆盖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打造“学院—系所—班级”纵向管理与“学院—社区—宿舍”横向服务相互作用的运转机制。以“责任到楼、片区协作、导师轮转、学科交叉”的模式设置驻楼导师工作站,每个楼由楼宇牵头学院制定本楼宇驻楼导师工作计划,选派10名驻楼导师,每位驻楼导师每学期驻楼一周开展工作;每个片区由片区牵头单位,统筹楼宇间驻楼导师轮转工作,每学期片区内每个楼至少有1次驻楼导师轮转。
三、经验与思考
随着学生社区空间的改善以及育人资源与力量的有机融入,学生社区在育人方面的成效日益凸显,构建了包括“党建工作、理想信念、学风建设、安全卫生教育、文化浸润”等内容在内的学生社区思政工作“五个微”体系,打造了一支社区育人共同体,营造了平等友爱宽松的育人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积极性,入党意愿比例持续提升。
构建学生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各部门相互衔接,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学生社区育人空间,建立“学校—学院”、“学校—社区—楼层—宿舍”双线并进社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系统。
建立学生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资源配置机制。以资源整合、优化管理、加强育人为导向,丰富社区功能,将各类育人资源整合并下沉到学生社区,让各类教育引导活动处于有序化状态,打造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育人时空。
完善学生社区空间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制度保障机制。明确将学生社区管理纳入高校整体教育工作之中,加大经费投入。修订完善学校层面学生社区管理规范和细则,配套出台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不同学生社区育人队伍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