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献青春为党沥肝胆/鲜血染浸的杜鹃一如你鲜艳/冉冉理想赴战场信念我了然/舍己为民无悔做一番……”,当《青花瓷》轻灵的旋律缓缓响起,歌词间的意蕴却已换了天地,低吟的曲调娓娓道来井冈山的历史。这首填词新作的《青花瓷·井冈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井冈山社会实践之后有感而发的作品。正如熟悉的旋律唱出崭新的情感,这群意气风发的东大学子以青春的智慧,在中华大地上谱出动人的新篇。
智慧燎原,青春建功
信息学院“智慧燎原”赴井冈山暑期实践团与井冈山教育基地工作人员调研后发现,“智慧基地”建设是他们破解发展瓶颈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信息学院不同专业的15名同学结合专业所学,利用单片机和传感器等技术工具,依据4G时代刚开启时的经验,结合5G的相关资料和认识,大开思路,对井冈山地区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和升级,帮助他们打造智能化全面化红色基地。
“经过大家的头脑风暴,我们对于基地的现存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实施过程中才发现仍然存在不足。我们结合基地实际情况、空间分布、气候条件等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经过几轮修改最终形成了9万余字的建设方案。”实践团队队长刘佳强介绍。利用电机拖动、传感器、电路原理等专业知识,实践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力合作,制作出自动排课程序,解决景区排课的难题。他们还针对教育基地食堂窗口识别困难问题,结合东大校园“一卡通”识别系统,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富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实践团成员洪晨栋说,“但在汲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要思考自己能为这里做些什么?”实践,就要实实在在践行东大学子的使命与担当,“智慧燎原”实践团利用专业所学为教育基地的智慧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如果想带一些井冈山的特产回去,那就把井冈山精神带回去吧,也唯有它能担得起井冈山特产的分量。这次实践不仅让我真正走近了井冈山的历史和精神,更让我明白了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它会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奋勇向前。” 这是“智慧燎原”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心声。
关注扶贫,青年担当
在沈阳边缘的康平县有一个省级贫困地——沙金台乡东窑村。作为康平县重点扶贫村,东窑村全村人口2300余人,现有贫困户50户,低保户17户。为了利用专业化知识,搭建集约式智慧农业项目,助力贫困村进一步脱贫致富,东北大学信息学院实践队来到这里进行扶贫调研,开展了以“智能耕深扶贫—自动化智慧农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
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更新观念,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团成员致力于通过专业知识,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开展了扶贫政策座谈会,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出谋划策。他们共同慰问了乡村脱贫带头人,走访困难群众、帮扶留守儿童学业,真正走到扶贫一线,切实感受到了扶贫成果,同时也感受了劳动人民的不易与淳朴,这片黄土地的厚重与发展。
在政府、学校、村民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多方努力下,如今的沙金台乡正在逐渐脱贫,不断散发活力与生机。“但当我们走进留守姐弟刘思雨和刘帅家里的时候,还是不免感到有点心酸。家里空空荡荡的,不仅是因为家具很少,单亲背景下的姐弟俩,由于父亲外出打工,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扶贫团队成员李亚宁说,“但孩子们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看到我们带来的书本时,眼睛都在发光,拿到手迫不及待地就开始看书了。这也让我感受到扶贫是个大工程,不仅是物质上的,更要有精神上的。这也坚定了我们实践团成员日后关心扶贫、贡献力量的决心。”
支教奉献,青春力量
文水县是山西的贫困县之一,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虽然温饱问题已经缓解,但教育落后的情况仍未得到解决。县里邢家堡小学有学生24人,却只有5位教师,仅有的教学设施都是来自于城镇学校更新换代后淘汰的老旧物件。由于学校教师紧缺,教师们一人身兼多职,不仅要教授主科课程,还兼任科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美术等课程,孩子们更是没有机会接触兴趣类课程,甚至从没有读过课外书。
信息学院的学生了解到这个情况,组建起赴邢家堡小学支教实践团前往邢家堡村进行支教活动。此次支教较以往更为特殊,支教成员根据青少年教育的相关资料,在课程设置上做出突破,以兴趣类和科普类知识为主要内容,特别开设了环保知识、演讲等课程,并开展了许多文体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读书周等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此外,实践团在邢家堡小学成立了“纸鸢”书馆,为孩子们募捐到儿童读物500余本,它们肩负起了帮助孩子们改变“除了语数英,不知大世界”情况的责任。同时,支教团不仅为学生上课,他们为家长也准备了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公开课,提升家长们对于家庭教育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认识,希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规划能够更开阔、更长远。
十天的时间里,支教团成员和孩子们都在飞速成长。孩子们从厌学到期待老师拖堂再讲一会儿;从对老师排斥顶撞到“老师,你坐我的凳子”的尊敬与关怀;从冷漠寡言到下课后七嘴八舌的热闹活泼。在十天的相处中,孩子们的纯真善良感染着每个支教的队员。正如支教团成员费淼所言:“当孩子们抱着我们问我们明年会不会回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我来到这里的价值。我们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学习的种子,不需要等到他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已经是整个支教团存在、坚持的最大意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