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双一流”的光荣与梦想 !2019年,复旦大学表现怎么样

2020-04-22 00:17:53 复旦大学


4年前,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国家开始谋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此前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历史使命,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2017年,复旦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7个一流学科被认定为“双一流”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学校在当年12月顺利完成“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编制,明确7个领域的重点建设任务、8个方面的重点改革方向,布局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形成了“双一流”建设的“四梁八柱”。

新征程,新使命。“双一流”建设启动至今,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训笃实、融合创新、人心聚学、引领卓越”的发展理念,聚焦“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目标,全面启动深化改革,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整体实现了“双一流”建设中期目标要求。

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要求以及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定下的战略目标,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复旦大学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对标“双一流”的光荣与梦想,一年来,我们在这段新征程上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为实现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

新格局初步形成

复旦大学顺利地进入‘双一流’建设,担当起了新时代的使命,对标党中央具体要求,‘双一流’建设发展‘新格局’是不是已经初步形成了?”

“‘双一流’建设不是简单从‘985工程’到‘双一流’的过渡,按原来的路子做点事情。我们要实现世界一流和世界顶尖的目标,要代表中国高校参与全球竞争!”

2019年末,校长许宁生在《进一步领会新时代主要矛盾,扎实推进迈向世界顶尖大学的建设》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这样表示。

过去的一年,是向着2020年目标冲刺的一年,也是对照初心自我检视的一年。学校启动了将近两年的“双一流”建设迎来中期自评。根据“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授权,由“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和发展规划处具体组织中期自评工作,对照建设方案中确立的目标与任务,以“双一流”重点发展项目为切入点,客观检视建设过程,完成以符合度、达成度为核心的第一阶段自评工作

我们的思路是立足长远,长期建设,‘双一流’建设方案出炉以后,学校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要求,提升站位,拓宽发展格局,经过两年的努力,六大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李粤江介绍说。

学校“双一流”中期自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通过四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构建“三线联动”、立体化的党建工作格局;“以一流本科行动计划为牵引,本科“2+X”培养方案在半数以上院系启动,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将师德师风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素质作为人才选聘的首要标准,党政合力形成人才引育新格局;加快学科前沿和新兴学科发展,加速促进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成为创新研究高地,积极探索构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的医学发展新方向,打造融合创新新格局;勇担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形成突出国家使命担当新格局;制定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学术联盟和海外办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拓展全球合作新格局。

上述六大新格局中,融合创新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始终,在2019年中显得尤为亮眼。

2019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启动,抓住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历史契机,学校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探索医工、医理、医文融合创新,打破院系、医院和学校之间的围墙,医教研融合产生多个新的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全生命周期大健康理念为核心的新的医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12月6日,怀揣“构筑复旦大学科创高地,奉献国际顶级创新型特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争取成为大学创新典范”的梦想,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先期以“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与张江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形成紧密对接。一期工程三个科研楼项目已于年内开工,一个规划总体建筑面积约65.3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高地将“拔地而起”。



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效果图

面对新进展,许宁生在专题党课上表示:“‘双一流’给学校带来了一些新的格局和新的起点,我们现在在新的制度框架下运行,这是非常可喜的。”

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9年,六大新格局才刚刚露出尖尖一角,盛放仍有待时日,对于关心复旦发展的师生校友以及各界社会人士而言,一项项新成果、新进展的涌现其实更为切实可感。

作为全国首批10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9年4月,学校通过实施 “强师行动计划” “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 “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书院立德修身行动计划”开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其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成为综合改革中的一抹亮色。

根据行动计划,学校在专业思政、医学整体思政、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开展全面攻坚,全校在建近3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所有院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试点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开始向理工科专业逐步推进,另外医学教育形成“1+2+9+50”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理论教材”三位一体推进医学整体思政。9月,学校获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整体领航校”称号。

育人工作取得突破,科研进展也不遑多让,复旦学者在《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级学术期刊的主刊上以通讯作者/第一单位身份发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继2018年总量突破10篇之后,截至2019年11月底,总量已达16篇,一批原创科研成果正在不停涌现

2019年4月25日,金力院士团队研究成果以《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这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成果。


8月22日,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团队研究成果《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它是由中国学者主导、多国研究人员合作、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 清华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院底骞如此评价。该篇论文还入选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度最佳论文。


10月31日,《自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重磅研究成果。鲁伯埙、丁澦、费义艳团队合作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该成果入选《自然》2019年度十大杰出论文;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取得二维高温超导体研究进展,首次提供直接实验证据,证明了二维极限下的单层铜基超导体具有和块体铜基超导体相同的超导特性。


2019年,复旦大学共牵头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为复旦历史最好成绩;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1项,列全国第三;重点基金32项,列全国第四,创历史最好记录。在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复旦大学有11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数列全国高校第二。除此之外,还有5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立项资助。另外,6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立项、2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立项数均列全国高校第一。

具有复旦特征的中国特色人文社科体系正在形成。2019年8月17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丛书首批5本新书在上海书展发布。这是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布局“两大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布局也在不断拓展,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等新兴机构,正在探索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科的交叉融合创新。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2019年学校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近年来,学校依托人文社科和学科综合优势,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道,切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去年以学术为根本、以决策咨询为导向的智库人事制度正在逐步建设,通过并下发《复旦大学智库研究人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复旦大学智库研究系列高级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招收了第一批智库研究员,并着手开始智库系列高级职务聘任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智库人才集聚和培养,促进新型智库融入高校“四个服务”时代使命,助推学科建设,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2019年4月底,永平县全面通过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定点扶贫永平7年,持续开展医疗帮扶、科技产业帮扶、文化旅游帮扶、决策咨询帮扶和人才智力帮扶,复旦在对口支援工作上收获了果实。

7月2日,学校与青浦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江南文化研究院协议,抓紧布局以新工科和医工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校区,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核心示范区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12月6日,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正式揭牌,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为建设主体,将重点针对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中的关键“卡脖子”难题,深入研发新一代节点集成电路共性技术,涵盖芯片设计、EDA工具、器件工艺与芯片封装等方向,着力推进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12月16日上午,复旦大学与匈牙利创新技术部签署在布达佩斯办学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复旦大学在海外办学取得重大进展。

一项项进展的落实,一个个成果的涌现,带来的是学校整体影响力持续提升。去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第40位,与顶尖高校的差距不断缩小,迈向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步伐愈发坚实

师生获得感稳步提升

为了鼓励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在空间拓展、实验设施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各学院最大的扶持和帮助,这些举措不仅为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保驾护航”,还增强了师生的获得感。

物理空间的升级和改造是“双一流建设”带给师生最直观的变化。在2018年本部完成五教、六教改造和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升级的基础上,去年,枫林校区也“旧貌换新颜”。在科技的加持下,枫林校区通过改造住宿环境、建设恒温游泳馆、打造智慧教室等举措,不断提升师生在生活和科研上的“获得感”。

据枫林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季一宁介绍,为了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住宿环境,去年枫林校区对21号宿舍楼进行了改造,将三间房的空间改为两间房,学生宿舍不仅宽敞了许多,还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

在运动设施上,全校首个恒温游泳馆——枫林综合游泳馆在去年暑假正式开放使用,游泳馆引入上海首个“智慧游泳馆系统”,采用指静脉身份识别技术,力求为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最舒适的游泳体验。


枫林综合游泳馆室内图

与此同时,枫林校区在教学和科研空间上也进行了大幅扩建和改造。截止到2019年暑期,第二教学楼二楼改造面积已达1500平方米。改造过程中,枫林校区充分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建设配有扩展电视、旋转座椅、电子班牌和便携插排的智慧教室。

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天借地’,使用面积从180000平方米的提高到380000平方米,追求舒适度与实用性的平衡,尽可能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季一宁说。


枫林校区第二教学楼的智慧教室

一直被师生调侃为“江湾大草原”的江湾校区如今越来越热闹了,随着法学院、先进材料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物理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等理科院系陆续搬迁入驻,如今校区学生人数约3200人,教职工人数约1300人。随着“人口”增长,这里的公共空间也迎来了一波升级。

去年9月,装修一新的光华Mall在江湾校区学生生活园区亮相,对标邯郸校区北区亚青中心,内设有会议室、党建活动室、多功能厅、舞蹈房以及兼具阅读、讨论和自习功能的公共空间。运行至今,已有九个院系累计500余人次申请使用场地进行讲座、学术讨论、职业培训、瑜伽健身等活动。

历时3年的江湾校区综合体育馆也在去年完成了主体建设,目前,正在进行馆内的装修和设备安装工作,预计今年初将部分投入使用。体育馆具有篮球馆、羽毛球网球馆、游泳训练馆、游泳比赛馆、舞蹈房、健身房和乒乓房等多项体育功能,同时还将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共享空间,是一座前卫的、有活力的运动场所。

位于江湾校区的生命科学学院也在“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中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学院的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前分散的学科平台进行整合集中,目前形成了以中心仪器平台建设为核心,各类功能性平台建设同步发展的模式,去年来,平台在空间的大小和布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提到空间拓展给学院带来的“获得感”,仪器设备平台的负责人韦有衡感受颇深,他表示,仪器设备平台原有的占地面积仅600平米。经过一年的改造,平台目前已经拓展到1600平米,为师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为了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学院还在G区二楼打造了一个“教工之家”。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吴纪华说:“很多科研想法都是在聊天中被激发的,而‘教工之家’就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老师们可以在这里享受 “coffee time”,交流科研设想。


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工之家”

同样拥有了全新头脑风暴空间的还有物理学系的师生们,去年6月,位于江湾物理楼二层的“抹云咖啡”正式开张,“结构式”组合桌椅、可移动黑板、投影仪和幕布……根据物理学系师生的需求,这家咖啡店被打造成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和待客会友的平台。物理学系吴义政老师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这里点一杯咖啡,陪伴他一整天的工作时光。物理学系的研究生刘通说:“以前小组讨论只能去别的教学楼。自从物理楼有了咖啡厅,我们做完科研可以直接过来喝一杯咖啡,进行更深入地交流。”



江湾校区物理楼的“抹云”咖啡吧

如果说物理空间的拓展以及学科平台的搭建为学校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那么科研设备的升级换代则让“凤凰”们好风凭借力,在科研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2017年,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到1.26亿的国家重点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的引进和更新,去年大部分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生学生胡娟说:“以前学院没有电镜设备,我们做电镜实验要去张江校区的蛋白质中心。自从平台新建了电镜室,我们处理完样品就可以立马做实验,方便多了。” 除了电镜设备,平台还购进了多台显微镜,解决了曾经显微镜“供不应求”的问题。


生命科学学院的仪器设备平台引进了多台实验设施

对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来说,“双一流”资金的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去年揭牌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一口气引入了四台重要设备。其中,Connectome 3T磁共振系统更是全亚洲第一次引入的设备,在冯建峰看来,这些设备可被视为人脑的“哈勃望远镜”,能让研究者“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

去年,研究院一连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揭示尼古丁与酒精对大脑作用呈相反异常模式、发现青少年大脑结构异常与精神疾病风险显著相关以及提出了步态集合理论和算法,为步态识别全面走向实用化提供新思路,在生物识别领域实现新突破……

在世界顶级科研设备的加持下,以冯建峰为首的研究院科学家们正乘着“巨轮”驶向他们的星辰大海,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中心。

双一流”对于学科和教师的学术发展支持是实实在在的

去年,我们遴选了一批学科个性化项目,支持各学科在“双一流”学科整体方案框架下,围绕建设目标,突出重点任务,开展重点建设,努力建成学科高峰。同时,我们也持续设立原创科研个性化项目,鼓励已经在科研上崭露头角的教师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力波告诉记者, 2019年学科个性化项目共支持29个项目,覆盖20个二级单位,原创科研个性化项目已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161人

管理学院副教授许博就是科研个性化项目的直接受惠者,他申报的 “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管理研究”成功立项,并获得了三年共30万元的资金支持。自立项以来,他已经在管理学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中先后发表了六篇相关论文,像他这样得到了项目资金扶持的复旦学者还有不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支持。”许博说。

新年钟声敲响,跨向新年,目标明确,任务紧迫,新征程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前方招手

紧紧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不断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中央。”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迈入“世界一流”,攀登“世界顶尖”,是中国高校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也是复旦人理应承担的时代重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新征程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