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艺术与媒介暑期工作营陶艺课
2021-10-14 09:22:39
字号【
大
中
小
】
课程说明:
课题:现代陶艺实践课
指导教师:曾琼、兰祥启(南艺)
讲座教师:陆斌(南艺)
作业摄影:钟旻
课程背景:
陶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作为艺术设计实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将其与建筑学院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相结合引发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我们认为,在提倡“工匠精神” 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传统工艺价值的挖掘,对于专注力的培养, 都赋予这门课程一定的意义。此外,艺术作为一种修养,应该渗透到每一位建筑师的血液中。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陶艺实践课程的引入为艺术与媒介课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开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探索之门。
教学目的:
1、通过本门课程建立对陶瓷工艺 及材料的了解和认知。
2、通过具体陶艺作品的设计制作, 进一步了解塑造过程及烧制过程中的难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3、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尝试, 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审美感悟, 从而对他们今后的设计之路有所助益,也是对现有课程结构有益的补充。
4、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课题。
任务及要求:
第一阶段:运用传统成型技法“泥片成型”等手法完成一件实用且 兼具造型美感的陶艺作品。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材料特性及基本成型技法。
第二阶段:结合自己对粘土的感受,充分利用材料的可塑性,创作一件与空间概念相关的陶艺作品。此阶段通过单件陶艺作品制作训练,能熟悉掌握粘土的特性及工艺,为后面整组作品创作做铺垫。
第三阶段:以本次的课程主题创作一组(或单件较大体量)具有空间结构的陶艺作品。熟练掌握陶艺创作中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运用粘土的材料特性通过跨界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想法。
作品呈现:
作品一:陶泥的特性似乎是柔软,圆滑。可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呢?探究泥片不同风干时间对应的不同硬度,从而在泥土上表现出坚硬,锋利等特质。将向内倾斜的泥片重心压在一个点上,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作品二:陶艺也有障眼法,这个作品看似是从最外层将陶泥一圈一圈的挖出来,形成分层,再在每一层挖去一部分,形成整体的图案。实际的制作过程却完全相反。陶器两侧的开口使光线相互渗透,也使目光能够穿过,做到内部与外界,外界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
陶泥本身不似水泥的厚重、纸张的轻薄,又兼具水泥的沉稳、纸张的可塑。凡事无绝对,绝对之外的建筑可以是怎样的?平整的板片结合大小不一的开口,以变换位置的粘合方式,展现四个立面上的差异与统一,尝试在完整与破碎之间寻找别样的美感。
作品一:本作品通过模仿自然树枝的姿态创造出一种树屋的感觉,同时利用陶片的可塑性,达到一个比较张牙舞爪的状态。另一方面,作品中向外伸出的“触角”会引导观者朝内部观看,让作品与外界的连接更强。遗憾的是设想中最上部的筒体应该更饱满一些,让三部分重复中又有变化。
作品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窗形式各种各样,极具观赏美感。本作品在研究现有花窗形式后创造出的,通过将花窗一层层放置,创造出一种空间上的纵深感,同时花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也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对花窗形式的应用,作品有了更深的含义。
作品一:陶土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手段,其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工艺品般的雕塑感。该作品通过两个水滴体的嵌套,用不同的掏挖手法使空间之间实现流动,在实现内外不同的形式的呈现上同时保持形状的完型。洞口与洞口之间的重叠交叉使得作品在各个角度上都呈现出不同的“面”。
作品二:方体抽象为鸟,风中羽翼涌动成浪,在光影交错中波光闪动,隐约可见鱼群在鸟儿体内遨游,此为鱼鸟之和。条带扭曲交错,俯瞰为浪,侧观为峰,此为山水之和。方体为实,条带为虚,此为实虚之和。由一生二,相对而放,又似古籍徐徐展开,沧海桑田尽藏书中。
陶土有多种表达的可能,作品将最普通的长方体块,从不同的表面向内进行不同深度和斜角的掏挖,再用泥片进行填补,形成不同层次的内向凹陷,创造出不同视角的观赏效果。上轻下重,或是上重下轻,创造平衡和多样。
作品将抽象人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拱券形态象征着人的五官,通过拱券看到的内部错落空间则是人复杂思想的表达。利用陶土柔软但可塑性强的特性,在整体圆筒形曲面的基础上,加以平面的分割、连接;在曲线中加入直线,赋予其柔中带刚的特点。
作品将较为规则的长方形体量作为载体来表现富有变化的“洞”,使得其能在表现陶土卷曲特性的基础上具有雕塑感。由于制作时刻意让上下两个面挖去的部分产生错动,“洞”的形态迥异、大小不一,从上下两个面来观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将不同的面作为底面来摆放会看到截然相反的空间,可能是贯穿的、可知的,也可能是封闭的、不可知的。在单体边缘进行了切割和包裹,也暗示了它可能是无限扩展之中的一部分。最终的作品由三个单体构成,虽然体量一致但“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着有节奏感的变化。
在两周的时间里,听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泥性”。就像与人打交道一样,干、湿、软、硬都是陶土的脾气。时间与手劲会在不同脾气的陶土上留下独特的痕迹。作品希望呈现出泥片自身的多重特质。切割与包裹、曲柔与直挺,它们都是泥片本身,又共同置身于同一空间中,共奏和谐。
摈弃传统建筑设计中板、杆、方盒子的设计思路,利用陶土的可延展性,将三片大小不一陶片进行多个方向上的扭转、翻转,最后以相交、相切的方式将三个陶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流动的形态,最后通过雕刻花纹的形式为整个空间提供不同的光影效果。本次陶艺学习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在曲线的形式下克服重力,感谢老师们多天以来的指导!
陶土本柔,成器则刚。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特性使得陶器可以呈现出或柔软或坚硬的姿态,在柔软的泥条上平刮出光滑的表面,棱角分明的立方体则让更细一层的材质颗粒自然地划出痕迹。
光阴流转,所有被建筑师臻于打磨的建筑都会逐渐老化甚至被毁,但无论它是否挺立是否完整,只要人们永远记得它,它便是屹立不倒的。
我试图在体会陶土这种材质在不同湿度、硬度下的特性的同时,去塑造一个正在随着时间流逝而崩塌的空间。用柔软、瓷实、脆、硬等不同状态的陶片去模拟建筑的开裂、溶解与崩塌,并且用达利最经典的钟表去吞噬它。用这种痛苦的方式去发出每个建筑师的终极问题——我们的建筑能否屹立不倒
一个立方体的剖碎、开洞,四个体块的分离、重组。各个小空间能够在观展者的任意摆布下,或是通过洞口进行联系、贯穿,或是通过实体进行封闭、割裂,形成丰富有趣的内部空间与其对应的外部形态,或方正,或发散。打破陶艺的凝固姿态,这是我所希望的。
责任编辑:王鹏宇
陶艺,作为艺术设计实践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将其与建筑学院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相结合引发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