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党史 | 第10期《七律·长征》

2021-08-30 11:24:42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0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王子涵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一  诗词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二 文辞释义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三  艺术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通过回顾长征途中的多个生动典型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颔联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运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三联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金沙”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并以此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既是战士们战胜雪山的喜悦,也是长征胜利在望的喜悦,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四  历史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回顾长征以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时,同时期党内存在着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五岭,破乌江,四渡赤水,越乌蒙,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红军长征总行程两万五千余里,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十一个省,期间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1935年1月15日,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敬请期待第11期《沁园春·雪》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王子涵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 肖露 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10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员王子涵赏析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