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复旦大学杰出人物——谢希德

发布时间:2021-04-09 15:58:12

(一)书香门第 漂泊求学

谢希德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家学秉承。她的父亲是物理学家谢玉铭教授。谢玉铭教授常常说“中国需要科学”,这句话在谢希德心灵深处早早植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种子。

1938年,谢希德考取湖南大学,可是不久由于查出骨结核病,不得不在家长期休学。在她卧床的4年中,她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还自学数学与物理,读大学时轻松不少。

1947年,她自费去美国学习,顺利进入了著名的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研究生院院长安斯罗教授,并且在1949年荣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谢希德成功获得免学费攻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地机会,知名物理学家莫尔斯和阿利斯教授是其导师,1951年顺利地获得博士学位,并受物理学家斯莱特的特邀,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固态分子研究室进行半导体锗微波特性的理论研究,慢慢地对半导体物理研究产生了相对浓厚的兴趣。

谢希德留学期间.jpg

谢希德留学期间

(二)越鸟归枝 耕耘沪上

新中国刚成立,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不如国外优越,谢先生对马列主义也不算太过了解。但一种想法很快占据了她的思路: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朋友的帮助下,谢希德的未婚夫曹天钦收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的聘书,谢希德也确定了工作。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禁止在美的中国理工科留学生回国,打乱了两人的原定计划。经过商讨,两人决定经由英国中转返回大陆,在老朋友李约瑟博士的亲自过问和担保下谢希德得以获得进入英国的通行证,乘船到达剑桥、并在那里和恋人曹天钦先生举办婚礼。1952年8月,他们告别了剑桥,途径印度、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深圳和广州,于国庆日最终抵达上海火车站。至此,冲破阻挠,绕道归国的故事,划上圆满的句号。

谢希德和曹天钦在英国完婚.png

谢希德和曹天钦在英国完婚

谢希德回国后,在学科调整后的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由于任课老师有限,谢希德同时身兼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培养出一批后来的物理系骨干科研人才和中科院院士。

在她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56年到1958年间,经过谢希德和她的同事们两年的培养,共培育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分赴中国第一批半导体科研单位和生产第一线。谢希德与物理学家黄昆通力合作撰写的专著《半导体物理学》,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门著作,在当年国际上都堪称一部水平很高的学术著作,之后多次修订和再版,成为该专业的主要研究生教材。

谢希德在授课.jpg

谢希德在授课

1958年夏秋之交,谢希德先生受命创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1966年。

1976年10月,她继续开展她的学术研究,她有效地抓住了新兴学科表面科学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于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提出在我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得到我国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之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三)执掌复旦 锐意开拓

1983年,谢希德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她是新中国任命的第一位重点大学女校长,在她执掌校政的年代,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她满怀激情、发愤工作、呕心沥血,为复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丰富专业系科、建设综合型大学

谢希德校长率先在中国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复旦大学从1978年初的14个系31个专业,发展到1988年的27个系63个专业,突破了50年代院系调整后文理综合的学科格局,发展成为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型综合大学。

重视国际化建设、支持留学深造

20世纪80年代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时逢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她已经意识到复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她本着“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的宗旨,毫不犹豫地与国外进行积极联系,亲自为学生撰写推荐信,把复旦师生送到国外去深造。

促进中美交流、打造合作平台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一行访问复旦大学。这次访问给里根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1985年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前夕,里根总统发来贺信。

美国总统里根在相辉堂发表演讲.jpg

美国总统里根在相辉堂发表演讲

1985年,谢希德校长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研究和交流的缺陷,便有成立美国研究中心的想法。同年2月1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经批准成立,她兼任中心主任,这在全国高校中应属首创。经过谢希德等人的积极努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大楼于1990年动工建设。之后,她又多次赴美国,说动更多朋友继续为中美友谊作出努力。

发扬开明学风、创新管理思想

谢希德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巨大鼓励和支持。她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改革原有的终生制、分配制等,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谢希德坐校车.jpg

谢希德坐校车

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在1986年秋季开始执行“导师制”,聘任了242名教师担任一年级新生的导师。

谢校长深入师生听取意见,从不运用权力地位去压制同事。按照她的行政级别,特别是腿病的残疾,上、下班可以有小轿车接送,可是在接送教师来校上课的大型早班客车上,人们可时常看到谢校长。

在谢校长的努力下,复旦成为沪上和全国学风开明、校园民主的典范,各种文化和科研活动得以自由多元的在校内迸发。

(四)相濡以沫 患难情深

谢希德与曹天钦是世交的青梅竹马。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股关节结核病使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最后右腿不能弯曲终身行走艰难。但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自学的基础,她还是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在去英国深造前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在他眼里,残疾的谢希德照样青春闪耀,依然美丽动人。而后,谢希德也赴美国留学。1951年,这对有情人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相约归国报效故土。但是,朝鲜半岛上突然爆发战争,美国政府不准许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返回中国大陆。谢希德随机应变,以结婚为由,从美国转道到英国,在那里举行婚礼后,旋即和夫婿双双返回祖国。

从此,他们度过了相濡以沫的一生。

谢希德与曹天钦.png

谢希德与曹天钦

(五)勇战病魔 溘然长逝

谢希德先生1966年最早被确诊患乳腺癌。此后多次复发和手术,在数十年间与病魔战斗、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在抱病时仍不忘教导学生和编写专著。她的秘书曹佩芳感叹地说,“找她的人很多,两年来,她的病房天天有人来,永远是鲜花盛开。她鼓励自己要以唯物主义去看待疾病,始终抱有生活的希望和坚定的意志。

 1998年,已经77岁高龄的谢希德再次因乳腺癌入院手术,并进行了多个疗程的化疗和放疗,但谢先生继续保持着冷静和勇敢的态度。不幸的是,1999年底癌细胞扩散,谢希德先生病危,令无数人悲叹。然而,谢希德异常坚强,从未哼过一声。她尊重医护人员,经常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即使插管伸到喉咙,无法再说话,她也轻轻捏一下医护人员的手,表示谢意。她没有为自己的痛苦流过泪,却为人们的关心而热泪盈眶。2000年3月,谢老去世,离她80岁生日只差两个星期。在去世之前一段日子,谢先生就和丈夫一样,写下身后将遗体献给医疗事业的承诺。谢希德先生这种精神境界,真是令人敬佩至极。

谢希德在医院.jpg

谢希德在医院

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博物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谢希德先生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至极。
    相关推荐
    热度榜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