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何叔衡先生的一封信

2022-02-23 17:15:38 共产党员网

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到沙田红色景区,看见那件静静叠放在展柜中已然泛黄的毛衣,看见在您的故居前静静瞻仰的游人,仿佛是在听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血雨腥风的革命故事。

  您曾说,“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虽成长于乡野之间,但您仍能保持一颗好学之心,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26岁便高中秀才。但您不是酸腐文人,书卷气之后更是一身浩然正气,拒绝在黑暗的清政府中为官,毅然回乡在私塾中任教。可家国动荡,因“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您便以37岁的“高龄”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您充分浸润革命思想,深刻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以谦虚好学的优良作风,抓紧一切时间努力求知,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与毛泽东成为忘年交,毛泽东称您为“叔翁办事,可当大局”。1921年6月,踌躇满志的您秘密前往上海“赴全国共产主义者之招”,真正走上了一条关山迢递、血与泪并存的道路。

  您曾说,“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中共一大后,您在湖南自修大学,秘密建立党的地方组织,为党培育了许多革命干部,有力推动了湖南革命的运动发展。中共六大后,您与女儿、女婿一同在上海从事地下印刷工作,在白色恐怖的压抑氛围中,您与家人联手积极推动中国的革命事业。可好景不长,因遭叛徒出卖,您的女婿夏尺冰被杀害,上海局势日益紧张,您被党中央安排转移到苏区,临行前,女儿何实山拿出为您赶织的毛衣,却未曾想到这次话别竟成诀别,这件日后被您百般珍惜的毛衣成为了您与家人永诀的纪念物。您离开了家乡,别过了亲人,只身一人真正走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旅途中,1935年于福建,身负重伤的您为了不拖累战友,纵深跃下悬崖,以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铿锵誓言,时年59岁。

  您曾说,“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坚守勤勉家风。”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皆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如今再度来到您的家乡,纯朴安静的杓子冲村偶能听到孩童的嬉笑,作为沙田红色景区的一部分,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是前来品味学习红色精神的如织游人。而您的后人遵循您的话语,严守何氏家风,踏实做事,在深深浅浅的山坡上耕种劳作,过着朴素的务农生活。

  您身体力行,作为“一大”代表,与众多伟人一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雏形;您言传身教,作为一家之主,留下良好家风,惠及亲朋乡邻。您是何叔衡,百年党史荡气回肠,您的身影出现在开始,却持续敦促着我们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杨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致何叔衡先生的一封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