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好人是大学肩负的神圣使命。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构建“党建+人才培养”双融双促工作模式,通过完善制度、创新载体、拓展平台,把党建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奖115个,省奖168个;获省“三育人”等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0多项,获十佳大学生等市级个人荣誉50多项,2020年学院党委成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一、完善制度,把牢思政教育的方向
1.把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关。学院党委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新媒体运营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根据“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思路,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完善在人才引进,课堂教育,学术讲座,网络新闻宣等方面的意识规范。把好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关。
2.全面落实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按系所成立教工党支部,选拔一批有担当、有服务意识、专业水平较高的系所党员教师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工支部书记,全面落实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发挥科研团队、实验室团队中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让更多有责任担当、有学术威望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关于课程思政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个专业和一级学科学位点至少培育2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功效显著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以“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教工支部创新活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专业行业领域中的励志故事、奋斗典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开展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在2021年学院各学科项目申报中明确必须每年新增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信自动化党支部书记王健《电信原理》,计算机党支部副书记陈叶芳《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学生中间影响广泛。2020年,陈叶芳的“思政+”背景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获得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教改项目、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
二、创新载体,构架思政教育模式
1.架构“思政+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双创教育,思政教育保障双创教育的方向性和思想性,双创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率和有效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长成才。2020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奖3金3银、国奖1金2银;获挑战杯省奖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的成绩、国奖1金1铜。学院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66项,其中金奖(一等奖)5项;省级奖项31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12项。
2.搭建“党校+团校”党团课思政教育新体系。通过构建“知行永新 E心向党”思政系列讲堂第二课堂思政教育体系育人新课程,充分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到日常的教育中去。由学院书记、副书记、党务工作人员、辅导员等集体备课,挖掘优秀党员教师事例,身边榜样现身说法,丰富教学库;开拓理论学习、政策宣讲、典型案例、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社交礼仪等内容,丰富课程库。每年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0多人,佩戴党徽走基层等社会实践200多人次,2019年10月以来,“知行永新 E心向党”思政系列讲堂累计授课650多讲,讲授主题530多个,参与人数30000多人次。邀请校党委书记朱达等校领导;邀请学科领域名师,如全国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梁昌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等校外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来讲学交流达 80 多人次。
3.打造“渗透+体验”的思政教育育人新环境。以学院搬迁为契机,重点打造好“二家二廊”,即:党员之家、教工小家、学院教学区思政走廊、学生社区红色长廊,积极营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环境,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空间都在育人”。大力推进智慧党建平台线上阵地建设,该平台是学院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宣传文化工作、群团管理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目前已实现“移动党课”“电子党宣”“智慧党务”等功能。
4.开拓“榜样引领+网络平台”思政育人新功能。充分利用学院官网、官微、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最美信息人”、师德师风先锋榜、优秀主题党日案例等先进典型,发挥学院网络平台思政育人功能。学院微信公众号“宁大信息人”,拥有粉丝近6000个,2020年共推送225期,其中“为党育人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师德师风群英榜5期,《老师照片贴上了宿舍墙,成了宁波大学寝室里的“追星”对象》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转发评论数累计达到100次以上,点击量超过25万次。
三、拓展平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1.实施党员带班,全程引领学生成长。学院党委推行本科生支部建在专业上,辅导员任支部书记、学生党员做党务助理,研究生支部建在班级,研究生党员任支部书记机制,发挥学生党员、学生标兵、入党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创新活动、日常管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班风、学风。三年来,学院退学率减少40%,升学率提高5%,就业率逐年上升,疫情期间达97%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升,30余名毕业生就职于阿里、华为、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小米等知名公司,12级自动化班级获宁波市优秀班集体,党员同学李冠运、阿卜杜·萨拉木艾海提获浙江省“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保送北航直博的优秀学生党员胡奔的事迹受到了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等。
2.开展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党委通过对党员义工、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小组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学院有党员义工组织22个,267个暑假实践小组,每年开展900余人次党员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30次,服务人数6000余人,为社会群众解决各类问题150多个。十年来,学院向宁波智博会输送了3000多名志愿者,近1000名志愿者从中获得就业、创业机会。疫情期间,全院把科学研究做到战‘疫’中,积极发掘出10项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技术项目,助力复工复产,受到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等10多家国家级媒体平台的报道。
3.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多方协同育人功能。学院党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合企业力量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三年来,与四明山革命纪念馆、河姆渡文化遗址基地、华为集团、宁波市科协等合作建立1个国家级、2个市级 、70多个校院级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党员义工、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市级—校院级多层级的实习实训基地。此外,学院党委注重与学生家长、毕业校友的沟通与联系,为家长、校友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提供平台,如每年的校企联谊见面会、校友论坛、校友企业招聘会等,学院也正在筹划建立校友基金会支持在校生创新创业。
四、经验与启示
1.采取多种措施,唤醒教师立德树人主体意识是基础。学院党委通过完善系列规范、全面落实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厘清职责、明确分工、统筹协调、有效落实,把业务工作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师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构建多元“立德树人”载体平台,多方协同合作,把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是关键。通过架构“思政+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搭建“党校+团校”思政教育新体系、打造“渗透+体验”思政育人环境和开拓“榜样引领+网络平台”思政育人功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
3.优化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大投入,整合育人资源是保障。学院党委通过完善党团(班级)组织机制、打造“二家二廊”党建阵地、对接联系校外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和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整合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协同育人的耦合效应,有效达成思政育人的目标。
总结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构建“党建+人才培养”双融双促工作模式,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建引领、植根学院特色、汇聚多元团队、发挥专业教师作用、挖掘学生潜能。通过完善制度、创新载体、拓展平台,把党建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也为高校院系党的建设、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和思政育人体系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