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念赤忱之心,校本课程育时代新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红”笺寻源实践团持续推进红色家书校本课程教学研究
为提升“双减”实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核心素养,“红”笺寻源实践团致力于研究开发红色教书校本课程:纵向深入,以地方红色家书为主线,科学整合红色资源,构建立体式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横向辐射,以系列课程红色教案为载体,联动多方开展合作,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校本课程推广以来,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实践团蔡文清、张宜帆老师分别荣获中学校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校本案例设计评比大赛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笺寻源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课程为抓手,以红色革命基地为载体,将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属性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重合,助力形成“家校社”一体的红色教育新格局,推动红色校本课程开发构建。
汇编红色教案,打造校本课程。实践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以地方红色家书为主阵地,依据中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科学分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红色家书与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设计了“承理想”“为国志”“厚品德”“勇奋斗”的篇章化校本课程。例如,面向江苏省南京市中学,提供《为国志:史砚芬》的红色家书教学设计,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主场,引导学生了解史砚芬的生平与家书撰写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面向四川省绵竹市中学,设计了《承理想:周执中》的红色家书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周执中家书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书信的方法和技巧,深入感悟周执中家书中蕴含的“承理想”之情。
图1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红”笺寻源实践团研学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图2 团队于江苏省南京市开展红色家书校本课程
依托数字技术,寻访先辈足迹。一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红”笺寻源实践团群策群力,结合专业特色,以现代设计软件为平台,自主设计团队名称与徽章,将红色家书、英雄之星(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与精神)、红飘带(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元素融为一体,彰显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初心。
图3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红”笺寻源实践团队徽
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科技、城市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可视化、AI、VR技术等云端链接红色场馆,如人民网“红色云展厅”、央广网《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多元渠道,联动实地考察与云游经典,实现线上线下双轨融合。例如,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走进先辈们的生活记忆与城市足迹,感受先烈精神,强化先锋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蔡文清带领重庆市大足中学的学生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VR全景纪念馆,走入先辈们的生活记忆与城市足迹,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传扬雨花英烈精神;彭思越带来贵州独山县中学的学生走进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井冈山红色家书馆,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井冈山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革命精神和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4 学生参观数字博物馆
结对教育帮扶,创新教育生态。项目推广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红”笺寻源实践团联动多方渠道,以远程教育推进乡村教育传统形式发生深刻变革,助力乡村教育。部分团队成员在专业教师指导与帮助下,与重庆市大足区、四川省绵竹市、贵州省独山县等地二十多所初中开展密切广泛的合作服务,项目服务期间团队成员开展线上线下课程共计40余次,服务超1200人次,并尝试创新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对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能力,为赓续红色血脉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与传承环境。
图5 团队于贵州省独山县开展红色家书校本课程
沉淀藏羽深自省,革故鼎新开新局。由于红色家书资源丰富、团队课程开发经验不足,“‘红’笺寻源铭初心”红色家书校本课程依旧存在改进空间。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推进红色家书教学设计工作,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身体力行投身于教育事业,向着新时代“大先生”昂扬拼搏,不负青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