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高校书记校长开局项目实施方案》(青海大学)的工作安排,现将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开局项目2021年年终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进展与成效
(一)强化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是构筑“智慧党建”硬实力。通过原型图、功能描述,明确了组织管理、组织换届、领导班子、党员信息管理、党建资讯及党建学习的功能实现逻辑,确定了“党务”“资讯”“学习”“我的”四大板块的界面设计风格,完成了系统底层框架的搭建、权限管理、系统设置、组织管理、组织换届、领导班子功能模块,融入“组织生活”“党费缴纳”“工作考核”及其他二级页面的设计工作和党员管理、党员发展的功能模块。二是提升“智慧党建”软实力。按照“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相关要求,全面抓实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完善平台账目,夯实基层数据,全面推行基础党务电子化管理。实现资讯发布管理、党建活动的组织及总结、考核任务下发及上报、党务统计决策分析等功能,还可进行文章查看、党员申请、党组关系转移、扫码签到、学习教育、缴纳党费等功能,开发H5版本和校园App、小程序进行无缝对接,系统接入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统一登陆。三是提升党建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台账,加强党员管理,全面做好网上党支部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通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线上党课、“在线组织生活会”等活动,为流动党员搭建学习平台。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全年开设线上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2期,利用“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青海干部网络学院”以及微党课等资源,实现师生党员教育全覆盖。截止目前,全校各级党组织团组织开展集中学习6000余场;专题研讨60余次,重点发言246人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80余场,领导干部讲党课160余场次,受众师生达6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学校党建工作。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通过引进、培养博士7人、硕士4人,全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达5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35.2%。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计划,6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计划,1名教师主讲的党课入选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1名教师获青海省第十六届职工职业技能(高校组)教学竞赛“技术状元”称号。获青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青海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1名教师获批“全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二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为了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邀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在线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集体备课会,党委书记和学校领导现场点评。针对同一个专题,多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及教学思路讲解,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形成授课共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创新课堂教学。制定出台《青海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学校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研究,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实践课程,与青海省委办公厅联合成立了青海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青海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四是发挥思政课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学习研讨、“精彩一课”和党史学习教育集体备课等活动,开发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思想光芒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思政选修课;开展“学党史,讲青海红色故事会”主题教育活动,拍摄十部青海红色微党课;以“学习革命故事·回顾百年党史”为主题,“小组分享+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的教学形式贯穿在思政课教学中;启动“重温红色电影·党史电影”展演主题活动,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三)挖掘高原红色元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牢牢把握“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功能定位,全面挖掘校内红色资源,重点整理拍摄了《从一名儿童团团员成长起来的老党员——侯秀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看青大这位91岁老兵的峥嵘岁月--候洪干》《青海大学“五老”宝刀不老,关心下一代见成效》《青海大学党史故事:从放羊娃到博士后的初心使命--格日力》等青大红色故事,截至目前,共整理掌握22名抗战老红军、老战士的事迹材料。该系列视频得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名校第一线”专题版块和学习强国专题版块热点内容推荐,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引发了师生广泛情感共鸣。学校参加由教育部思政司会同新华网组织的“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中,《青海大学党史故事:从放羊娃到博士后的初心使命--格日力》播出后反响热烈,新华社当日浏览量达76万次,学习强国播放量达700万,点赞达5万+。二是全方位打造思政元素。我校制作的“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开学第一课’”视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获得近8万的播放量,并被推荐至人民号全网首页。原创学习专栏“习言习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截至目前累计推送38期,学习人次达60万+,已经成为青大学子心中每周的“必修课”。“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初心使命--门源县党史学习教育情景党课走进青海大学”“重走百年党史路奋进青大新征程--沉浸式重走党史路活动”,得到了师生的热烈反响。开展“‘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党史故事演讲”“学四史、燃青春、创未来——庆祝建党100周年学‘四史’知识竞赛”、“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演讲比赛,“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集体扫墓”“学生党员下社区普及党史”“红歌比赛”“经典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百余场;编撰《青大学子谈理想信念》《青大学子走进新时代》等汇编,举办《永远的信念》党史学习教育原创歌曲作品发布会,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青春我最红百校活力榜”百所名校党史教育竞答大赛预热活动中,我校获得全国第4名的好成绩;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鉴定为优秀,并获得省委批示,研究生曾雪同学被选拔参加教育部、新华网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百所名校党史教育竞答大赛”,为青海省唯一入选选手。三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专业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持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目前已连续举办4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132名教师参赛;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24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0门。根据《青海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将利用3年时间达到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围绕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关于“四地”的重要指示,组织开发了《“四地”青海》通识选修课,该课程已面向全校学生正式开课;选择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显著、课程思政示范案例丰富的5门课程,作为首批“新华思政”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新华网进行展示宣传,着力在示范引领方面发挥作用。
(四)发挥学科服务地方优势,强化高原环境育人功能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的“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导向,着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坚持聚焦科技“卡脖子”难点、坚持走科技助力产业发展道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加强思想引导,宣传扶贫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脱贫信心,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持续发挥我校“青海省十大农牧业科技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作用,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种养业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先后向贫困村捐助优良蚕豆、燕麦等种子14吨,投入扶贫资金8万余元,开展免费义诊2330余人次,赴果洛州、海北州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医疗救治培训工作,对青南地区30家医院、接种站和卫生院的850余人进行了培训,为提升农牧区医疗服务和抗疫能力做出了贡献。附属医院肝胆胰/包虫病外科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人获得“全省脱贫先进个人”称号。二是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特色优势,学校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紧密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等重大需求,开设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班;与国家电网、西部矿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有力地支持了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毕业典礼上向全体毕业生发出了“扎根高原、干宏伟事业”的号召,截至目前,2021年已就业学生中有50%以上留在了青海。
(五)用好高原红色教育基地,全面深化实践教育
一是在校党委的推动下,学校已经在海北州原子城、班玛县红军沟、西宁市西路军纪念馆、尖扎昂拉千户府、循化红光清真寺、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湟源小高陵精神展览馆等全国、全省爱国主义基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今年在海北州海晏县“时代楷模纪念馆”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将校史馆、三江源展室、对口支援展室、国家种质复份库、藏医药博物馆、劳动教育基地、科研试验田等纳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到红色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现场实践学习教育、烈士陵园祭扫、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历程、对口支援、疫情防控、精准扶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和青大先进人物等红色资源,组织学习“青海党史小故事”,参观“青海红色遗址”,录制“青海红色精神谱系”等系列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全国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实践研修基地,申请创办了“思政实践研修”微信公众号,其推送内容得到了省内外高校的一致好评;组织开展了“三江源生态”一流学科百名博士“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勇攀科学高峰”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从“身边故事、青海故事、中国故事、党史故事”中激发了爱国爱党热情。三是依托教学科研基地,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4月8日全面启动青海大学2021年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开设“劳动教育月”,由老党员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耕地和播种技术,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六)推进对口支援纪念活动,打好对口支援优势牌
在教育部的高位推动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支持下、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全力配合下,学校围绕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于9月29日在青海大学科技馆大礼堂召开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二十周年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6所对口支援高校领导,青海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高校负责同志以及青海大学师生代表共计500余人参会。会议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月霞主持,6所对口支援高校系统回顾了二十年来的工作成效,汇报了年度工作成绩。副省长杨志文代表省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十四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党委书记俞红贤代表青海大学与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十四五”协议和年度工作协议。会后,与会领导同志观摩了青海大学校史展和对口支援成果展,对口支援高校参会代表分别到受援院系考察座谈,观看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二十周年文艺晚会。按照边考察、边研究的工作模式,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部分与会领导、专家赴青海省海西州冷湖赛什腾山就建设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开展实地考察。
通过系统总结宣传二十年来对口支援工作成效和经验,全面展示了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表达了对支援高校的感恩之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凝练和弘扬了对口支援精神,为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向纵深发展、推动青海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助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会议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国内50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新闻稿累计达194篇,持续报道十天,新华网客户端——《“清”“青”走过这二十年》单篇最大阅读量237万,总阅读量达477万。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回顾2021年工作,得益于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党委书记开局项目实施顺利,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向前。特别是党建思政、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在2020年度青海省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检查考核中评定为优秀;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批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服务脱贫攻坚事业,得到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专程感谢,获得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限于学校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和技术水平,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推进比较缓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升,“金课”的培育打造力度还需提升,课程思政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高原红色元素的挖掘、整理、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利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力还不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高原红色基地建设仍需持续推进等。
下一步,校党委将认真贯彻落实《高校书记开局项目实施方案》(青海大学)要求和既定工作举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和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党建思政、党风廉政和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一流学科建设、部省合建工作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多措并举,创新性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