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 | 赏艺术之美,汲人文之粹(三)

发布时间:2020-11-19 14:37:29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英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学院,早在2015年的春天,学院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推行“教师荐书”分享活动,为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形成了浓厚的人文阅读氛围。

疫情防控期间,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学院将这一活动在学院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推行,得到了全院师生的支持与好评。本学期将继续按照“赏艺术之美,汲人文之粹”、“循历史足迹,观社会变迁”、“鉴中外文化,品思想韵味”等板块,将学院老师们推荐的好书依次分享给大家。书海浩瀚,学无止境。一如既往地欢迎老师们随时分享在读的好书,让我们一起坚持“读好书、好读书”,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艺术不断更新,艺术门类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艺术的创造和感知方式来看,绘画是最直观的视觉造型艺术,文学是语言的想象艺术,而电影则是综合的视听艺术。本期荐书中,肖维青、邵毅和侯艳萍三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带来几本具有浓浓艺术气息的书籍——《给孩子的电影》、《谈文学》和《牛津画记》,让我们一起看看戴锦华、朱光潜、蒋彝三位艺术大师们如何解读这三种艺术之美。文末彩蛋不要错过哦!



肖维青

上外英语学院教授

更多荐书者信息访问:

http://www.ses.shisu.edu.cn/04/b8/c466a1208/page.htm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中信出版社 2020



这是一本足以在一天之内就从头到尾读完的书,编者先是用20页篇幅勾勒了横亘125年的世界电影史,然后娓娓道来“50部推荐电影”,从1925年的《战舰波将金号》,如数家珍,直到2019年的《流浪地球》。每一部电影配有一帧彩色海报,主要信息表、导演档案、影片背景、欣赏导引、深入思考(题)、拓展阅读和冷知识。最后编者意犹未尽地奉上了“补充推荐片单(50部)”。这百部老少咸宜的经典电影,有不少是跨越代际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心底的白月光,但是大多数是我们略有耳闻而深入了解不足的“作者导演”(auteur)的宝藏电影。

乍一看书名——《给孩子的电影》,你免不了会把这本小书归类于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块不起眼的碎片、读图时代几块零零散散的马赛克,不过,我可以负责任地向你保证:与“活字文化”推出的“给孩子系列“的其他书籍一样,比如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给孩子”不过是一个商业化的幌子,各位自诩受过高等教育、观影无数的宝爸宝妈才是真正的目标读者;这本书读完是只要一天,可是把这些推荐影片都读完、读懂、读透,可能需要一辈子。

电影,与生俱来地沾染了浓烈的铜臭和机油味,但是即使缪斯女神也无法阻挡电影跻身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列。电影的创作过程是一次“写作”,以视、听语言写作,以时、空变奏结构。电影艺术自文学获取了叙事——情节、人物、视点与主题,自绘画习得了画框、构图、布光设色,自戏剧采撷人物造型与表演、对话艺术,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场面调度这重要的电影语言元素,自建筑借来了蒙太奇/剪辑(预制件组装)这一使电影得以塑形的语言元素,……这一切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电影成就为一门“综合艺术”,相反,经由运动的摄影机,来自古老艺术的元素,魔术般地创生为电影的视听语言与时空结构。不要忘记,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不仅仅是看个故事情节,会个男神女神,或笑或哭,或惊或喜,或沦为谈资,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用心灵去体认的。它们没那么轻松、没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它们可以是歌、是诗、是灵魂的自讼、是哲人的随笔、是思想者的图绘。杰出的电影是世界的微缩图,是艺术与社会、美与智慧、历史与此刻、洞察与悲悯、批判与反思的所在,是一笔人类的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是一经拥有,永难剥夺。这本“大家小书”就是帮助我们不断接近电影的真谛和玄妙。

与其说我买这本书是为了“电影”,不如说我是主编戴锦华的拥趸。2020年上半年在教授影视翻译课程时,我给学生推荐了她的慕课作为课外学习资源,只需要看十分钟,你就能直接被“戴爷”圈粉。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牌教授不使用制造噱头的任何影像技术,更不屑于光怪陆离的ppt(骗骗他),就是架了一台摄影机在教室里,实录课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看似寡淡的场景,反而凸显戴锦华驾轻就熟的语言表达和蓬勃激昂的气场调度,她会在授课时会心地微笑,肆意地打着手势,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荧幕外的你我。之后各种慕课平台还推出了目不暇接、名目繁多的电影赏析课,制作技法精良,后期剪辑得当,但是讲授者无一例外地面无表情、念着提词器上的文稿,既然无意感动自己,怎么能奢求感动他人?中年的我,陷入了追星的尴尬,还购买了戴锦华在三联中读上的“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偶尔听上两节课,一天都神清气爽。




邵毅

上外英语学院副教授

更多荐书者信息访问:

http://www.ses.shisu.edu.cn/04/78/c466a1144/page.htm


谈文学 朱光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谈文学》一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论文十九篇,论及作者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读后颇有益处,很受启发。正如书前所言,此书“是名家名著,又是入门之书”。在论述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时,作者认为“文学的修养就是趣味的修养”,通过评析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指出“优秀的评判正足见趣味的高低”,还认为不仅欣赏,在创作方面也需要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在命意布局遣词造句上都须辨析锱铢,审慎抉择”。同时,对文学上低级趣味的不同表现也逐一分析反驳,比如“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油腔滑调”、“党同伐异”、“卖弄词藻”、“卖弄学识”等等。此外,书中还论及作文与运思、咬文嚼字、文学与语文等论题,使读者对文学、创作、语言等方面有豁然开朗之感,并能付诸实践。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在撰写这些文章时,“努力做到‘切实’”二字,相信读者读后也会有“切实”的收获。



侯艳萍

上外英语学院副教授

更多荐书者信息访问:

http://www.ses.shisu.edu.cn/04/5e/c466a1118/page.htm


牛津画记 蒋彝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蒋彝,字仲雅。生于江西九江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习书画,深得东方艺术精神之根基。青年时期,入东南大学习化学,投笔从戎赴北伐,仕官三县求变革,后痛心政治腐败,辞官乘桴赴英伦。

作为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载。他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这位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文画互映、诗书交融,用一双温柔的“中国之眼”关注泰西的风土人情,畅销于西方数十年。

作者假托游记,借助线描、水墨画和工笔水彩画等形式的诗书画加英文的多元书写符号,将英伦风物与中国文化参照对看,描述了牛津见闻的种种奇闻轶事、传统习俗以及所见人物的自我形象。在这座举世闻名的文教之城,作者像地道老牛津般优游于丰厚的自然与历史之间。他发掘出隐藏于古老学院中的自然之美:野猪丘汤米荒原众鸟的鸣唱与重奏,与白天鹅同立树下躲雨时的无声交谈,草原楼旁三株开花的小樱桃树……他注目牛津师生们在书店、酒馆、食堂内的形象,带领读者呼吸润湿的空气,瞥见小径上腆肚持杖的绅士。作者凭借无处不在的幽默与智慧,中式书画中洋溢的闲情逸趣,引领读者重新审视牛津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细致而精到地勾勒出牛津大学里的众生样貌。

   英国文艺评论家Godfrey Hodgson 在本书序言中这样评价蒋彝的写作:“What gives his writing its special charm for me is a certain deadpan way of looking at Western ways of doing things from a point of view at one utterly clued up (he never makes a mistake about, for example, Oxford slang or Edinburgh dialect ) and at the same time utterly foreign. He notices British class arrogance and racial conceit and puts them gently in their place as from the great height of a gentleman born into a very old and very confident civilization.” 

哑行者从平凡的琐事里看见深意,内心则时刻回荡着远方的故乡。



彩蛋时刻

《给孩子的电影》50部片单汇总+片源

来自豆瓣电影分享: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30415833/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荐书中,肖维青、邵毅和侯艳萍三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带来三本具有浓浓艺术气息的书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