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022年度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场“喜迎党的二十大 红色青春向未来”论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501多功能报告厅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西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建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国壮、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等出席论坛。来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团队成员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等学院学生30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教授主持。她强调,党的二十大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百余年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论坛,在巩固拓展红色文化培育践行成果,持续凝聚团结奋进的青春力量,促使大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信心,坚定建功新时代的决心意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收获了较好效果。今天举行的这次论坛,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最好表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代表学院向黄蓉生教授接续性举办优质论坛,引领学院学科建设及整体发展表达了崇高敬意和由衷感谢,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论坛有着政治、学科、学术等多重意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文学院党委书记胡建军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不仅仅是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其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在培养人、育好人的本质上是相同的,也要讲清楚“能、好、行”,并且文学和思政相结合,能够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和育人载体。随后,文学院将在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方面获得成绩基础上,继续强化密切合作,携手推进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
在主题报告环节,文学院郭帅的报告主题为《左翼文学与红色文化》,指出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左翼作家的红色文学作品激励着人民战胜艰难困苦、向着光明前进,充分凸显了笔杆子和枪杆子相统一的价值所在,赢得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而阅读红色文学作品是学习党史、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方式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佳主讲《红色遗址文化》,在阐释红色遗址文化的概念、类别与研究概况的前提下,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切入,以历史逻辑为遵循,详解了一大会址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程、伟大建党精神及红船精神,并就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扬带来的《建国后中苏政党外交的发展》报告,首先界定了政党外交的概念,阐述了建国后中苏政党外交定位、开启及演变的发展历程,并在凝练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共产党外交实践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苏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客观呈现了两党的外交关系史。
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研究员在点评环节中高度肯定了三位老师所讲内容的定位、立意与价值,并就优化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倡导大家多关注地方红色资源、高校党史及其红色资源,特别是从高校走出的烈士,需要去深入了解、加强研究。只有把党的历史讲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主旨报告与点评发言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推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和“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团队发展,要立足党的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学院优势。同时,还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深入推进红色资源尤其是伟大建党精神与红岩精神的研究,把研究成果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之中,以作出西南大学应有的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