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研究历久弥新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爱国主义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成为指导新时代爱国主义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研究,就要从其科学内涵、时代境遇及其思潮辨析等三重维度开展探讨。
一、科学把握百年历史交汇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内容涉及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本质体现、突出特征和重要作用等方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全面阐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历史条件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要求。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主题,孔子“一匡天下”、孟子“定于一”、董仲舒“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等都是其鲜明体现;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主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和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以此为主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联系起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阐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与中国古代、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题一脉相承,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凝聚了数代中国人的夙愿,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未来愿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能够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个人与祖国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有机统一,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
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是早已证明的历史结论。历史给予很多主体、很多主义“救亡图存”“解放中国”和“发展中国”的机会,但它们要么是没有抓住、错失良机,要么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只有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愿望主张与爱国主义的理想结合起来,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新时代爱国主义体现为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成了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制度因素已经深刻融入中国社会有机体中,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彰显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为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目的与归宿,这极大提高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境界,扩大了爱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所在,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充分尊重了海峡两岸的客观差异,充分照顾了台湾的现实情况,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把促进祖国统一作为重要着力点,增进广大同胞心灵契合,强化和平统一认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新时代爱国主义同时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立足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新时代爱国主义要始终不渝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四)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显著特征
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绝不是闭门造车、封闭保守,而是要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很多人引用列宁的论述,认为爱国主义只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象只有自己祖国而没有涉及到世界,殊不知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列宁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传统爱国主义、“保卫祖国”的狭隘民族主义,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是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支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昭示着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有朝一日也会消失,被未来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国际主义所取代。
新时代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的爱国主义,天安门城楼两侧的标语,一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旗帜鲜明彰显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既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显著特征,一方面要坚持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正确理解百年历史交汇期爱国主义的时代境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置身世界风云变化的历史舞台,面临着宏阔而深刻的时代境遇。
(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内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国梦”相辅相成,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交汇推进,历史交汇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独特而深远的国内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明确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在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爱国主义应该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际背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环境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提供了宏阔而复杂的国际背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变局,发达国家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以中国为代表的的发展中国家力量与日俱增;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大变局,出现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势与变化,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衰落,意识形态渗透、“颜色革命”颠覆等冷战思维方式以及“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普遍存在甚至甚嚣尘上。这种大变局一方面提升了信心与力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挑战与困难,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升华创造了条件。
(三)新冠疫情防控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升华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公共危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篇章,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等“舍小家为大家”,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伟大抗疫精神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总结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作为核心与灵魂的新时代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彻其中。
新时代爱国主义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实现了升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驰援湖北、河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充分确证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体现。中国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援助,同各国开展联合研发,分享防控有益做法,提供和援助疫苗,力所能及为全球合作抗疫作出贡献。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疫情的乱象,“中国之治”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新时代爱国主义在比较中实现升华。
三、明确辨析百年历史交汇期爱国主义与多元化思潮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伴随“互联网 +”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显著的历史发展潮流。在此潮流的推动下,各种观点交织、各种思潮激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时代爱国主义研究回避不了多元化思潮辨析,要正确处理好“立”与“破”、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新时代爱国主义“既要以立为主,倡导正面的东西,又要勇于批判,破除负面的东西”,坚持破立结合,正反辨析、是非分明。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散布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带来冲击和挑战。《人民论坛》近三年来评选出的国际“十大思潮”中,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赫然在列。选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两种思潮进行辨析,在破除错误思潮的过程中树立爱国主义的正确认识,厚植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明晰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情与理。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产生于近代欧洲,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促进了现代历史意义上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民族主义有多样的形态,既是某种情绪和情感、文化情结、思维风格、行为方式、社会和政治运动,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域,并与其他社会冲突、运动和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并且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一些研究先是偷换概念,把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与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潮等同起来,用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概念特别是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的民族主义,代替了我们长期以来所一直强调的爱国主义;然后别有用心、片面地把民族主义等同于盲目排外、狭隘自私的极端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妄图否定爱国主义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爱国主义是自然情感、社会情感和政治情感的体现,爱祖国的山河国土、骨肉同胞、国家和文化是其基本要求,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与民族主义相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念。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的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特定群体的存在。每个人具有特定的民族身份,同时也具有公民身份,是国家的公民。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有效处理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在尊重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在此意义上,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国家认同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正常的民族认同。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正确引导和把握民族主义,协调并进,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也称平民主义、大众主义,在原生形态中,“民”指的是占据着人口数量的优势并在社会中被剥夺感强烈的群体;“民粹”一方面意味着大众的整体性,一方面意味着排他性;民粹主义崇尚“人民”、拒斥精英,极端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的改革。民粹主义一旦披上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外衣,其正当性和诱惑性一下大增,很快赢得底层民众的接受和认同,甚至在一些偏激的精英阶层中也不乏响应和追求者。在社会信息化时代,民粹主义寻找到新的场域,开始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发展,网络成为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的工具,结合“法不责众”和“放大效应”的特征,民粹主义表现得更加激进、更具有批判性,群体性行为集中爆发。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民族主义一度给新时代爱国主义带来严峻挑战,它“以自发性的情绪、激进的民意和汹涌的舆情姿态出场,在网络空间活跃起跳”,以非理性的言语破坏社会共识,挑战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民众不安,导致其恐慌感和恐惧心理蔓延。民粹主义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其行为方式是非理性的,动机和结果具有盲目性和破坏性,而新时代爱国主义是情感、理性和行动的有机统一,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体现,讲原则、守法律,有情有理、合理合法。坚持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批判民粹主义,防止民粹主义转化为政治思潮,引导人民群众回归理性,培养好公民的理性精神和法治素养,实现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