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山下乡成果汇报 -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教师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站在建党百年新的起点,师生重走红军路,寻根脉、传精神。设计分部2、4、8班在胡晓东、张建中、沈国强老师的带领下,以“建党百年”为契机,通过考察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博物馆、南丰县太和镇康都会议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围绕“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生产与生活”主题展开器物与空间的调研。
展览现场
调研汇报
调研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空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兼顾作品实用和美观的同时,注意因地制宜、生态效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无数专家学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本小组着力研究战争期间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的选址与建设与当地地理的密切联系。
一个根据地的建立,需要土地、水源、粮食,也需要当地人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建立,意味着当地的地形地貌适宜落脚, 也意味着本地农业、手工业、制造业能满足根据地的后勤需要。
在地形上,平原地区平坦开阔且海拔较低,便于机械化部队作战,隐蔽躲藏地点较少;丘陵地区高低起伏。坦克和炮兵的机动会受到影响,便于隐蔽。水文上 ,河流可以阻挡敌人大型机械部队的前进,为此必须修建桥梁渡河,但是桥梁具有易摧毁性,因而河流作为天然屏障,不像铁路公路那样易于破坏。同时,水运作为重要的交通方式,提供了多条运输物资的路线。
江西地理卫星图 主要交通线图
江西红色根据地与地理的联系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瑞金、于都是长征的出发地,将长征路线与地理相结合,地形地势、水系、自然资源等都与长征路线选择有密切的联系。
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线路图
长征路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小组:设计2班
徐溢文、陈琳、刘姝彤、李奕凝、王儒嫣、朱琳
考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工具
在这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日中,我们走过了许多与红军相关的红色地点,去了解了当时红军的生存生活环境。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赣南根据地地区红军是生产生活情况,我们围绕着红军的生产方面开展宣传工作的印刷机,生产服装的缝纫机,生活方面的服装……探究它们的制作工艺以及环境对其的影响。分别从历史、材料、工艺等方面以小见大,围绕红色造物文化,探索百年党建历史。
师生们走在革命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从村落小巷中感受革命年代先辈们当年生活的环境,从旧址旧居中品味革命事业的艰难与伟大。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在康都,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辉煌背后的汗水和艰辛,了解了革命历史,增长知识。
印刷机
立体铁木结构,上部翻板和架子为木质,下部为铁制,正面有两个摇轮。红二十六军团途经新化时,遭遇强敌围追堵截,为了战胜强敌,顺利实现战略转移任务红军指导员积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和革命宣传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宗旨,红军在唤民书局用一台四开印刷机,印刷了大量宣传品,满城张贴。
缝纫机
这是一台德国Kohler牌手摇缝纫机。葛接调,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牛颈村人,1934年10月他挑着一台手摇缝纫机随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并亲手为毛泽东缝制了棉衣,被誉为长征路上的“红军裁缝”,2019年,葛接调的后人捐献了此缝纫机。
红军服装
红军曾有多种样式服装。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军上衣是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逐渐统一,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红军服装的颜色多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颜色。比较典型的是红二军团的军装:红七师为灰色军服,红八师为青色军服,红九师为蓝色军服。
绑腿
二战时士兵腿上缠上用长布条做成的绑腿,不仅是追逐一种潮流,在实际的行兵打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士兵行军全靠两条腿,在长时间的奔跑或徒步行军中,会静脉膨胀,而打绑腿就起到了很好的环节疲劳和疼痛的作用。绑腿可以保护士兵在野外树林、山地作战中,避免被树枝、突起的石头等钩挂住,造成行动不便和腿部意外划伤,可以说这种打绑腿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士兵。同时打绑腿在打仗埋伏时,可避免蚊虫蛇蝎的入侵叮咬,在战士受伤时,绑腿也可以作为救护用品,比如绷带、或者在野外攀爬时可以暂时作为绳索使用。
研究小组:设计2班
余扬、成雨婷、陈露瑶、唐桢、俞沁颖、金玥、车春学
寻访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精神
“这里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1932年1月,红军在于都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中央苏区又扩大了!随着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劳动热情也空前高涨。据《于都人民革命史》记载:1932年春天,以“不荒一寸土”为口号,进行突击垦荒,掀起了开垦荒坡荒地的高潮。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收获季节,稻菽飘香,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粮食亩产有很大的提高,苏维埃政府得到进一步巩固。
初夏的瑞金,天高云淡,山明水净。叶坪的千年古樟,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沙州坝的红军井,仍旧碧波荡漾,清冽甘甜。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新中国成长的足迹;这里的一草一木,烙上了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
红军育婴篮
我研究的起点是位于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一只破旧藤篮,其篮底只余二分之一。藤篮虽已破败不堪,但仔细琢磨,仍能看出其把手、把手连接、篮身、篮底、篮底结合处采用了至少五种编织方法,其藤条形制也有三种规格,整体虽谈不上精美但绝对称得上坚韧、实用、美观。而这只藤篮的背后则是一段军民鱼水情深、共育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
“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烈战斗使得许多年幼的婴孩永远辞别了自己的双亲,党接纳了这些烈士子女,却因为前线吃紧而不免力所不逮,但中国共产党人并非孤立无援,苏区群众与他们相濡以沫,当地妇女提供藤篮一类的育婴设备,与红军女同志们一同抚育革命后代,使后方无忧。
长征开始后,藤篮与篮中婴儿随红军辗转各地,革命火种不熄,流传至今,引为佳话。这只藤篮不仅寄托了红军与百姓共克时艰的感人事迹,更象征着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代表着红色政权的未来。百姓与红军拧成一股绳,组建大家庭,面对强敌不弃希望,不断传承的历史使我热泪盈眶。实际上,藤编技艺在当地正处消亡的进程,在南丰的采访和考察中,我发现当地人普遍存在老人说不清,年轻人不知道的认知断代问题。历史是现在的基石,忘却过去无疑是在断送未来。藤篮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不能也不该消失于时间,望着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育婴篮我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通过与手工艺人的交流,观摩当地妇人的编制过程,翻阅相关文献,我大致还原出藤篮编制的14个步骤,以期达到铭记历史、传承技艺、强化红色印记的目的,也希望育婴篮的故事能成为苏区振兴的一个点,唤醒地区活力。
——设计四班 杜俊意
《红军育婴篮》 海报
“消灭荒田,开垦荒地”
—— 龙骨水车调研
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三省。红军曾在江西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土地,重新确定地权和水权问题,打破了地主阶级对水利的垄断,极大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土地革命之后,大量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耕者有其田,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农民逐渐关注自己土地的生产效率,于是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被使用,其中包括可以排洪灌溉的龙骨水车。于是,我以龙骨水车为出发点,对红军在苏区时的水利设施进行研究。
当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出“消灭荒田,开垦荒地”的号召,中共胜利县委以“不荒一寸土”为口号,组织了数百人的开荒队,进行突击垦荒。由于当时正处于反围剿战争,中央政府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战争之中,用于建设水利事业的资金有限。因此水利建设的规模上多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技术上多改良、生产灌溉农具为主,其中引水工具主要有戽斗、龙骨水车和筒车。可以说龙骨水车作为苏区时期的主要引水工具之一,促进了农业增产,保证了军需民食,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龙骨水车结构合理,使用便捷,直到近代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龙骨水车被电力抽水机取代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龙骨水车作为那段时期的时代烙印,使人们看到龙骨水车就回忆起当年的故事,回忆起早期革命工作者的艰苦奋斗。
——设计四班 江悦航
《龙骨水车》 海报
儒道寻源
——谈南丰曾巩之实干与清廉文化
自曾巩祖父曾志尧始,曾氏一族便不乏忠义之士,耿介直言几成风气。北宋太祖宴见曾志尧,谈及自己国库充盈,龙心大悦。然而,适逢南方正闹旱灾,朝廷却竟无一人敢言。曾志尧毅然谏曰——“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获得了“秋雨名家”之美誉,纵使后世多非议其直言不讳之过激行为,但拳拳爱民之心无可厚非、天地可鉴。
祖辈务实为民的实干精神与耿介品质为曾巩承袭良好家风打下了坚实基础。相较祖父的刚烈,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曾巩言行更加温和敦厚。废陈规以予民利、限寺庙惩治恶僧、为福建荔枝立名等为时人称道的功绩数不胜数。在平定洪州瘟疫时,除命辖区及县政府备好药物、隔离无法自理的病患外,每日派发生活用品并由专人看护照料,有效防止了瘟疫蔓延,与现今疫情期间国家当机立断的正确举措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与实干能力。此外,曾巩为官清廉,不贪慕财名。曾氏家族一贯以道德文章名天下,文章以明志,道德以立身,充分彰显了其严于律己的醇良品质。他置官员重金贿赂于不顾,心系国计民生,两袖清风。生活勤俭节约,墓葬出土文物抄手砚端方四直、内敛精雅,宋历史考古部工作人员都惜青认为这方素雅无奇的抄手砚同样能够反映出曾巩仁政为官,清廉做人的态度。清风百年,廉正永驻,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亦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皓品永流传,吾辈当自强。
——专业基础部设计分部 设计四班 王亦霖
《儒道寻源》 海报
南丰傩戏与苏区振兴关系研究
对于有丰厚文化遗存的红色苏区江西南丰来说,文化振兴是一条可走之路,是一条长远之路。江西作为全国傩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的历史遗存,傩的身影出现在南丰县的各处村落。这次下乡,我们深入江西南丰,走进乡村实地考察江西南丰傩文化,在古老文化中寻找乡村振兴的新办法。我们小组将傩文化的研究分为傩仪、傩舞动作、傩面具的特征及其传承与创新,从不同的方面来解读傩文化与当地村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傩戏和傩面具是傩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次考察我们记录了傩戏的各个舞蹈和各类傩面具,并了解了傩面具的制作流程,通过艺术的手段讲述南丰傩文化,助力南丰傩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傩舞表演分为八场,分别为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钟馗醉酒、双伯郎、关公祭刀,与此相对应的是丰富傩面具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出自于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游走于南丰县的大小村落。与此同时,我们采访记录了当地师傅制作傩面具的工序,十一道工序道道繁杂,每一道都不可忽视,每一道都是为傩文化的传承迈出的一步。
与此同时,传承者们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创作了许多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傩面具及傩舞表演。如何让傩面具和傩戏更有艺术表现性、更能融入世界大潮,助力南丰的苏区振兴建设,是能从从根源上传承好和发扬傩文化的举措,是更值得思考、有待进步的问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傩文化走遍大江南北、走向全世界的这一幕终会到来,那时的傩文化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风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是正在助力于江西南丰苏区振兴者的心愿,也是所有傩文化传承人的心愿。
——设计四班
张旭 林欣宇 曹可萱 邹雨轩 汪羿孜
《傩面具》系列海报
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回顾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诠释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同学在追寻先辈的足迹过程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创业初心,从而使历史与“我们”产生联系,架起个体与历史的桥梁。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
老成持重 朝气勃发
行而不辍 踔厉奋进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