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系支部吴晓波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21-12-15 14:27:25

11月2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在官网公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支部党员吴晓波教授为首席专家、支部杜健副教授、吴东副教授为子课题负责人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入选,这也是这是吴晓波教授团队继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之后又一重大喜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而设立的国家最高层级的文科纵向科研项目,旨在着力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作为浙大创新学派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的吴晓波教授率领支部党员杜健副教授、吴东副教授等项目骨干带领团队继承“高精笃合”优良传统,自觉担当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长期深入企业实践,植根中国管理实际问题,主动服务“国之大者”,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本土管理变革实践的中国特色管理“C理论”。值此新的百年建设历史起点,吴晓波教授团队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是创新系支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肩负浙大创新学派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作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走在前列”的标志性新进展之一。

作为“国之重器”,制造业关键技术对产业竞争力维护、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政治地位提升有着不可取代的关键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然而现阶段国际形势动荡,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日趋严峻,我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等“卡脖子”问题突出。 尤其是在核心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随着美国在2021年推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进一步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后,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纷纷暴露。 


面对这样的现状与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要求,“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此背景下,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支部党员吴晓波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

解决五大关键问题

该课题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出发,构建了“体系重构→机理分析→对策建议”的分析框架。秉承“深化基础认知——建立结构模型——剖析运行机制——提出突破路径——贡献政策设计”的思路,课题具体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如何认识在新起点上的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定义新兴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结构和动态互动关系是怎么样的?

如何建立有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如何针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构建技术突破路径?

如何进行面向关键核心突破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突破的政策设计与制度创新?

围绕上述研究问题,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五个子课题开展:

子课题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站在新起点上的国家创新体系重构(负责人: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子课题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七位一体”创新系统构成及动态互动关系(负责人:杜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子课题三:跨越关键核心技术“死亡谷”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3+1”协同运行机制(负责人:吴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子课题四:突破“卡脖子”和“杀手锏”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路径(负责人:陆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子课题五:加速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四维”政策设计(负责人:马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下一个范式跃迁,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独特情境,迫切需要厘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理论、战略与实践逻辑,这是中国寻求发展新道路的现实需要。

在吴晓波教授团队看来,构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解决关键产业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需要,也是中国抢抓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杀手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中国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战略机会窗口,充分参与到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重构的进程中,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然而现行国家创新体系存在三大核心问题。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现行国家创新体系难以同时兼顾“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的发展需要;第二,新型举国体制下多元创新主体间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匮乏、主体角色相对僵化等问题,不利于整合集成利用全社会有限的科技资源,以及协调有序运作的科技力量,严重制约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于“多元、多层次”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面对这样的现状,遵循“需求定义→主体结构→运行机制→突破路径→制度保障”的逻辑,吴晓波教授团队的课题提出系统的、多层次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其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深入剖析范式转变期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第二,探索新时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七位一体”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多主体动态互动关系;第三,探索基于生态协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3+1”运行机制;第四,探索基于构型观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路径;第五,提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四维”政策设计。

课题创新之处


该课题在研究理论、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研究理论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特殊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战略高度,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了系统分析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关注创新主体的角色转换的动态性,提出了动态的创新结构;提出了基于生态协同的 “能力提升+资源配置+激励治理”全方位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构型观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
在研究视角上,始终贯穿“理论-实践-场景”的三元视角,既重视理论与实践,也重视对情境的刻画,结合具体场景、具体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解析和推演;同时还系统性地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创新推动体系和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其中,系统性是该课题的一大创新点。该课题既关注具体关键技术的特征与创新需求,也关注国家创新体系提升的系统支持和战略需求,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驱动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推动力和多层次政策体系保障的支撑力,综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融合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二者互为补充,创新性地推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高度融合。该课题突破了大量文献采用的以质性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式,采用多元质性与量化、理论与实证方法相融合,全面提升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地实现了跨学科、多理论、多元方法融合的交叉研究。

“C理论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和民族使命的研究问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针对中国情境的特殊性,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对其刻画。现有研究往往将西方情境或亚洲四小虎等追赶情境下的研究理论直接运用于中国情境,而对影响技术追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情境的特殊性缺乏关注。

吴晓波教授团队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是将中国管理智慧推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管理学者承担的特殊使命。在中国企业的创新和追赶正呈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发展态势下,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中国企业的崛起,这些优秀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正在丰富着世界的管理宝典。

因此,吴晓波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 “C理论”,其研究团队也已经以“C理论”的思想为指导展开了三十多年的研究。“C理论”从抓准“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切入点,到摆脱路径依赖、从“学习”到“忘却学习”、从“非黑即白”的抉择到“黑白交迭的灰度”领导力、从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到互补共享的价值网络,无不映射了中西管理哲学的不同逻辑。“C理论”是基于中国实践 (Chinese practice),以变革(Change)、互补(Complementary)、追赶超越(Catch-up and beyond)、共演(Co-evolution)、灰度(Compromising)等为核心命题的管理理论体系。此次获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课题所关注的核心技术(Core technology)也正是“C理论”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关键技术缺失屡屡成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大阻碍。鉴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双向诉求,该课题综合了已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将为更好地应对新挑战、新机遇、支撑“双循环”战略的有效实施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构建更加全面和完善的“C理论”的重要方面,将为中国企业的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科学规律的认知指出一条重要道路。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应瑛

审核:郑刚

责任编辑:应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创新系支部吴晓波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 } })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