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放送丨因腰椎患病90岁老人躺了半年多 这群医生让不可能成

2021-12-28 09:18:57 转发自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薛建国

术后第四天,89岁的诸暨蒋奶奶示意身旁陪伴的女儿邱女士扶她下床。邱女士一阵欣喜,母亲因腰椎疾患躺在床上已有半年时间了,现在要下床,说明曾经令她死去活来的那种痛消失了。

正午的阳光很好,穿过病房的窗户,洒在老人脸上,老人的脸白里隐透着一抹红,气色不错。在女儿的帮助下,老人在床前笔直站立一会儿,竟不顾女儿劝阻,一步一步走出病房,走到了护士台前,现场医护人员见状,惊喜不已:“老宝贝站起来了!老宝贝能走路了!”翼日也是老奶奶的生日,邱女士特地准备了六个大蛋糕与医护人员一起庆祝老宝贝的重生和九十大寿。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病区的场景。

在这里,蒋奶奶确实是被当宝贝看的,不仅因为她年近九旬,医护人员敬老爱老,而且更因为她的手术风险性大,医护人员对她倍加呵护。此前,她在上海和杭州被多家医院打了回票,被告知无法施行手术,余生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了。

现在蒋奶奶能够站立并行走,无疑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邵逸夫医院骨科的范顺武教授和他的团队。

“我陪你去一个没有疼痛的世界”

半年前,蒋奶奶因内热潮红多汗,被女儿邱女士送进医院,住到医院的内分泌科。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谁知办理出院这一天,老人不慎摔了一跤,这一摔,摔出大祸端,腰椎骨折,老人随即入住骨科病房。

经检查发现,老人腰椎第二和第四节有两个血管瘤,这次骨折就发生在第二节,第二节上的瘤破了,形成了空洞,造成断裂。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常规处理方法就是注入骨水泥,把空洞填满,把碎裂的骨头粘起来。对蒋奶奶来说,应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老人毕竟年纪大了,且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身体条件是不具备开放性手术承受能力的,对这种损伤比较小的骨水泥注入法,医生和家属意见高度一致。

注入骨水泥三天后,蒋奶奶出院回家。回到家里,巨大的疼痛即缠上了她。邱女士说,母亲在床上只要稍一动弹,就痛得哇哇大叫,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整个面部都因这种痛而扭曲变形,豆大的汗珠随之滚滚而落……邱女士说,这种痛一般人恐怕是难以体会的,作为女儿,她却感同身受。特别是面对母亲的疼痛,她觉得自己很无奈,使不上一点劲,心如针扎,亦如刀绞。期间,反反复复去了几次医院,造成巨大疼痛的原因找到了,是因为空洞的壁上有裂缝,骨水泥注入后渗漏,在椎管(神经管道)内凝成团块,压迫神经,唯一的办法就是开刀将这个水泥块取出,然而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具备手术条件,所以每次去医院只是开点止痛药罢了,而止痛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邱女士长年在境外工作,与母亲聚少离多。前两年,她退休回杭后,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同自己一道生活,本想尽点孝心,谁知却发生了这档子事,心里充满了愧疚。

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让她坚定“不放弃”

让邱女士抱定“不放弃”这一坚定信念是国际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彭淑牖教授。邱女士与彭教授认识多年,其母与彭教授同年同月出生,更觉多了一种缘份。在绝望之时,她向这位著名的外科专家发出了求助。

彭教授给她介绍了多位骨科专家,但最终结果没人揽这个瓷器活。被多位骨科专家婉拒后,作为一项任务,彭教授把蒋奶奶手术这副重担子交给了自己的学生、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教授。

“以病人为中心”是每个邵医人心中的宗旨,范顺武教授对蒋奶奶病情给予高度重视,与其团队的方向前教授、徐文斌副主任医师反复讨论推敲,精心制定出了一个手术方案。从方案看,手术比较大,分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即在腹部和后背都要动刀。那么这个手术到底有没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邱女士感到心里没底,加之其他兄弟姐妹也有不同看法,邱女士犹豫了,手术并没有如期进行。当然,邱女士也没有放弃,继续求医问诊。

在杭州和上海两地,奔波数月,矛盾始终存在,无解。解决蒋奶奶的疼痛,需要开刀取出骨水泥块,高龄加基础性疾病,病人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即使勉强坚持下来,也难挡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对邱女士提及到的范顺武教授前后路手术方案,多数专家表示,只要从后背开刀就可以了,无论是前路后路,还是前后路夹击,目的是一致的,效果是一样的。有的认为,前路手术是从腹部进入,不但拉长战线,且腹部是脏器集中的地方,对其他脏器带来破坏。不管是前路还是后路,在多数专家看来最终无路,原因还是蒋奶奶的身体不具备手术条件。

一个多月在外的求医问诊后,邱女士最终决定还是让范顺武教授来为母亲手术。促使她下定这个决心的,一是她的直觉,在所有医生给出的方案中,范顺武教授的最为独特,与众不同,相信会有奇迹发生;二是骨科专家对范顺武教授的肯定。

“前后夹击”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当邱女士再次找到范顺武教授,请他为母亲手术时,范教授也有点迟疑了。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不能不顾及摆在眼前的常识性难题,患者高龄加多重基础性疾病,麻醉能不能过得了关?体质衰弱,几个小时的手术能不能扛的下来?骨质疏松,一碰就散的椎骨能不能打钉固牢?术后并发症,手术插管能不能拔掉?这一系列的专家担心的问题,在他这里同样是绕不过去的。

但邱女士及家人态度是坚定的,坚持要做这个手术,并甘冒承担风险,即使不成功也是对医学的一种贡献。为慎重起见,医院医务科还专门找家属谈了一次话,家属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医学是神圣的一门科学,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个手术即使有百分之八十,乃至百分之九十的成功率,一旦中了小概率,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但医学的发展,是在挑战各种不可能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尽管这个手术潜在无数风险,但范顺武教授和团队制定的方案十分严密,是按百分之百成功布局的。手术前麻醉科主任陈钢教授在充分评估蒋奶奶的全身状况之后,认为尽管有很大的手术风险,但作为麻醉师他愿意为手术的安全保驾护航,这更增强了三位手术专家和家属的信心。

胸腰椎的前路手术具有减压彻底、可结构性重建脊柱中远期稳定等优势。但长期以来应用不广,原因在于限制性因素太多,如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等。但在邵逸夫医院骨科,胸腰椎的前路手术现在变得很寻常。因为早在10多年前,范顺武教授开始对这一手术的切口入路及手术器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把这一手术的短处变为长处。经过创新改良的胸腰椎前路技术,打破了传统胸腰椎前路技术创伤大、出血多、时间长等缺点,使手术时间从4~5小时缩短到1.5~2小时,出血从2000ml减少到300~500ml,切口从30cm缩短到10~15cm。而他亲自设计的手术工具还获得两项发明专利。

范顺武教授介绍说,有人担心胸腰椎的前路手术对腹部脏器有伤害,以及手术器械抵达病变部位要切断部分肋骨,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打了一个比方,腹部脏器是被腹膜包裹着的,好像一个包袱,前路手术是将包袱往边上推一推,给手术器械的进入让出一条边道,器械是不进入腹腔的,而器械的穿行路径走的是肋骨当间,不损伤肌肉,不经椎管,不干扰神经,这次蒋奶奶的前路手术包括骨水泥块的剥离取出,人工椎体的植入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时间虽然很短,但手术过程非常细致,为防止取骨水泥块时损伤到神经,还专门配备了术中神经监护,只要一接近神经,肌电图就会发出警示。

相对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相对简单许多,通过小切口,打了12颗椎弓根钉。如果是单一后路手术,是要将后方的椎板骨切除,绕过中间的脊髓神经才能将前方骨水泥块取出,可谓真正的伤筋动骨。

对像蒋奶奶这样高龄体弱多病的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就是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效果。胆大心细+丰富经验+责任担当,结果就=奇迹,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蒋奶奶术后第三天转入普通病房,第四天下地行走,第五天出现预料之中的肺部感染,因为提前有预案,尽在掌控中,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现已转入康复治疗阶段。

来源:小时新闻
责任编辑:朱婧 李扬


责任编辑:转发自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病人为中心”是每个邵医人心中的宗旨,范顺武教授对蒋奶奶病情给予高度重视,与其团队的方向前教授、徐文斌副主任医师反复讨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