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实践育人现在已成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如何通过实践育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外贸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目前,我国外贸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需求。本文从实践育人的视角,深入考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痛点,并把实践育人和理论武装结合起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标,为其他专业课程推进实践育人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践育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无论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还是教育部和有关部委的相关文件,都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为高校确立实践育人理念、探索和优化实践育人路径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意见》,这是“实践育人”首次被用在党和国家颁布的正式文件中,此文件强调指出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系统增强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明确要求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渗透于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践育人是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是推动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使贸易方式也发生巨变,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地变化。企业及社会急需大量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突显国际贸易的实践性与时代性的教改,《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及合同的商定与履行、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以实践育人的视角总结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探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和实践育人理念的契合点,使理论与实践对接,创新课程改革途径,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育人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的“教学痛点”
(一)如何提高学生国际贸易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师主要讲知识概念、业务流程、操作理论,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偏多。教学方式仍然是采用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教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动手查资料的习惯,就只是被动地等教师给答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会逐渐减退。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是现有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部分院校教学仅有一套模拟训练软件,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演变成了简单的外贸单据填制,使得学生对外贸业务流程不是很清楚,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导致多数外贸企业不愿对大量的实习生进行接纳。这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或者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不扎实的表现之一。
(三)如何解决学生“低头族”问题,提高学生国贸业务的沟通交流能力
外贸业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外贸业务人才必须具备扎实良好的商务英语能力,以实现外贸业务过程中的有效沟通交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上师生之间很少有互动,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分心走神,特别是出现了“低头族”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往往以双语教学为主,但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一,整体水平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解决学生“低头族”问题,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沟通交流能力,将是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个挑战。
(四)如何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业务中,每个订单的完成通常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一笔外贸业务的流程一般比较长,涉及的业务环节又很复杂,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团队的分工和协作能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完成率。我们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或者效果不佳。这是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亟待解决的教学痛点,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瞄准的重点。
(五)如何落实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中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作为“外贸人”需要具备适应不同国家环境的适应能力、处理与竞争对手等各类人群的公关能力、为企业效力的职业态度和与团队合作的配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独立能力。但是目前却存在国际贸易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进出口业务实际工作与高校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如何培养具有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真正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成为高校有待思考的重点课题。
三、实践育人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一)为提高学生国际贸易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讲授、网络练习、过程控制
在实务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关注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补充最新信息和知识,如跨境电商的发展等,学生会对新的信息更感兴趣。教师还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入翻转课堂、案例指导、项目学习等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疑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同时,适当加大网络自主学习学时。通过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学习通、智慧树等,上传课件或微视频以及实际外贸场景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达任务,让学生主动、有兴趣地去学习。但教师要能做好过程的控制,做好后台设置,让学生可以及时高效的同步学习。这种“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为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外贸业务应用能力。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课程时,要加大实践性配套案例的引入,在每一章节选出精准的案例,引导学生能够高效、规范地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现实进出口贸易问题。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训练,以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我院《国际贸易实务》有18学时的实践环节,在这些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南京世格开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软件,主要是在实验室完成,学生自行操作,有问题由教师解答。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 “走出去”实践训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空余时间走访一家外贸单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了解整个外贸市场,与社会接轨。在合适的时候,还可以带学生到港口、海关等实地参观学习,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以上的实践和训练,达到了理论联系现实的效果。
(三)为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沟通交流能力:双语教学、小组汇报、集体讨论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运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双语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方式。每章节的实训案例、练习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鼓励学生共同分析交流。可以采用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课程分出几大任务,学生在课后分小组完成后再拍视频展示,要求用英文PPT的内容展示。任务完成以后大家再课堂集体讨论。通过小组汇报和集体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为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式教学、小组任务、集体完成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注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争取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做外贸的亲身体验。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模拟外贸交易,学生可以分组扮演出口商与进口商的角色,通过商务谈判等一系列环节来确定最终交易条件,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拟定适宜学生完成的小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合所学知识来提交集体小论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为提高学生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职业素养:专题讲座、思政教育、职业技能鉴定
外贸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和心理素质。教师应不断引导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学院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经常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未来职业中的素养要求,进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贸易社团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证书,如: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等证书,保证了学生毕业时具有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的上岗资格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学生也能对所鉴定职业的知识、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全面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进入就业岗位之后仍然能够坚守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来开展工作,避免出现违规的情况。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其他学校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借鉴,这样有利于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六)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国际贸易学科竞赛,既是激励措施,提高课程难度和挑战性,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国际贸实务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国际贸易业务的交流能力,同时更好地检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参加各类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这类竞赛是基于真实企业和产品来模拟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会,需要学生自行联系合作企业和确定产品。通过竞赛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宣传的机会以及有价值的参展方案,特别是在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认知度。在获取企业支持参赛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资深外贸从业者为企业导师。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培养指导学生。借助竞赛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的联动,在这过程中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同时学生通过参加竞赛,积极组建团队,加强团队沟通;并在国贸大赛中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增加了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干中学”,带着问题去学习,获得专业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证明,为学生今后的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语
实践育人的实质是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基于实践并向实践拓展的重要的新型育人方式。作为育人的重要形式,高校实践育人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当今社会对于实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于国贸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必须要在实践育人的视角下,兼顾到人才成长的各项需求,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突破、困境与反思[J].江苏高教,2013(5).
[2]丁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对外经贸,2014(3).
[3]焦艳.推动新时代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实践育人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4]张颖.“课证赛”融合在《国际贸易基础与训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7(3).
[5]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建构一一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分析[J].2017(7).
[6]纪向岚.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2016( 3).
[7]王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三课合一”教学模式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2).
[8]庞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8).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