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U面对面• 金牌导师访谈】 厉新建:传承初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
|
日期:2022-04-27浏览次数:字号:[ 大 中 小 ] |
【编者按】“金牌导师访谈”栏目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ISU面对面》最新推出一档子栏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用对话记录身边历史,以人物解读热点话题。栏目聚焦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以简短精悍的轻阅读为主,通过访谈体悟他们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初心所向”,栏目将带你一起品读二外,品读研究生青年梦想远洋,导师造帆护航的师生故事。
旅游管理学科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优势特色学科,是唯一一个以旅游管理获批的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2人,2018年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旅游管理团队。近三年,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时代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新范式,扎根祖国大地做科研、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首期栏目邀请了北二外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厉新建教授将分享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立德树人、严谨治学、积极打造特色课程思政、潜心培养旅游国际卓越人才等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记者:您好,厉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研究生的德育培养,特别是学校“十四五规划”更进一步对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升研究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素质、落实研究生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
厉新建:旅游管理团队注重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理念统领全过程人才培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2022年团队成员所在的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以课程思政、领导上讲台、专业教师讲党课等形式,推进“第一课堂”建设,2021年3名团队成员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以“扎根中国、面向世界”为理念,强化专业实践、学科技能大赛等形式,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如2021年6名硕士研究生参赛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球学生联赛冠军,十余名研究生荣获全国红色旅游大学生创意大赛多项奖项。
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团队
团队多数成员是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旅游管理团队”成员,坚持发扬在立德树人、不忘初心、为党育人的优秀师德师风。我们都坚守两点信念。一是爱岗敬业、至诚报国,为人师表作表率。团队核心成员拥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高创名师”“全国旅游教育名师”“旅游教育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师德为先、为人师表方面做出了表率。今后将继续继承这一传统,培养优秀师德师风的良好文化氛围,以“一对一”和“传帮带”的学习机制、帮扶机制,带动团队里中青年骨干教师。坚持以师德为根本,培养堂堂正正的人格,努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做出表率。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扎根讲台,创新开展课程思政。以推动课程思政创新为目标,以“文旅思政”建设体系为思路,重点打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旅游人才培养“红培工程”,提升“红旅育人”成效。旅游管理团队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已连续十一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充分展现“红旅铸魂”的思政魅力,厚植爱国情怀,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引领方向。在原有“红色旅游创新”“旅游目的地管理”“服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上,旅游管理团队还将继续推出5门左右有文旅特色的研究生思政示范课程,并积极申报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记者:优秀的研究生的成长与指导教师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您和您团队的教师,实力强劲、成果卓著,是国内旅游科学学界的“实力战将”、中坚力量。这么多优秀教师组建的团队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一对一”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有哪些不同和优势?
厉新建:首先是以“家国情怀”引领国际一流团队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促进团队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注重打造团队核心能力。2018年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旅游管理团队,拥有2名北京市长城学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高创名师、1名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全国旅游教育名师”、1名“旅游教育杰出青年教师”。同时,以祖国需要为出发点,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近年来,团队成员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科(含面上)、国家社科、教育人文社科等课题十余项;带领研究生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成果几十篇;团队成员谷慧敏教授2021年和2022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工商管理学科高被引学者”名录。
其次在培育旅游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团队,优化完善团队梯队建设方面下功夫。面向国家和北京市文旅战略以及旅游学科发展前沿趋势,以旅游学科几大发展方向凝练为目标,以旅游管理团队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努力培育我校乃至全国旅游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依托“人才种子培育计划”,支持旅游学科新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化完善现有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充分利用团队成员在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优势,积极进行协同创新,形成团队合力,扩大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最后是推动旅游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新阶段。强化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团队四大方向的科研工作,从研究助理到能够独立完成部分科研工作,切实从日常科研工作中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旅游学术会议、研究方法培训班、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多人次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投稿、宣读学术论文;加大团队指导研究生赴国际知名高校和国内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力度,通过辅导提高攻读博士比例,近几年已培养多名研究生前往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旅游专业继续深造;推动团队导师定期开展师生经典文献阅读与成果研讨沙龙活动,如李彬教授从2019年开始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研究方法经典文献研讨活动,厉新建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定期开展国内外旅游经典文献与前沿成果研讨活动,李朋波副教授则组织与指导研究生每个月阅读一本管理学经典书籍,并定期进行集体分享。
记者:从2019年底疫情爆发至今,整个文旅行业都受到了疫情冲击的影响。同时,2019年入校的研究生今年也即将毕业。针对这一批“特殊时期”的研究生培养,您和您的团队在培养理念、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调整和创新?
厉新建:我们团队认为在此背景下,应继续深化培养以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的学术创新类、产业卓越类、高端国际化类旅游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在后疫情时代文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工作方面,团队坚持“扎根行业实践”学术导向,与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政府部门、国内外文旅行业协会组织、大型文旅集团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行业标准与政策制定、行业报告研究、企业咨询、学生实习就业等多种形式推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本团队厉新建教授、邹统钎教授、谷慧敏教授、吕宁教授等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商报》、《中国旅游报》、《文化月刊》等重要媒体针对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接受采访。在本团队教师牵头和负责下建立多个校内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参加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商业竞赛,开展传帮带的旅游行业高管“影子计划”等。
围绕推进旅游国际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方面,鼓励和带动学生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学术与行业交流,邹统钎、谷慧敏、邓宁等老师与学生合作,在这些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与论文宣读;大力培育面向国际旅游组织、文旅部外派机构、国际文化旅游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推动学生赴联合国、APEC、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就业,鼓励研究生作为志愿者服务国际、国家级大型活动等。
记者:面对疫情常态化,未来您和您的团队将如何布局研究生培养工作,建立二外研究生竞争优势,更好的帮助我校研究生投身文旅行业,施展拳脚?
厉新建:我们团队觉得有几点可以帮助研究生们更好地建立起竞争优势:比如坚持“三个机制”建设,保障旅游管理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文旅行业培养高端人才。一是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旅游管理团队始终强调“理论+实践”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与中国旅游集团、首旅集团、环球影城、北京市文旅局等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产业和学术融合创新。二是构建科研创新机制。推动实施学生“学研”一体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近3来,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办专报等采用。同时团队成员指导的多位研究生考取了中科院、中山、南开、浙大等知名高校博士生。三是构建以研赛促学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旅游类各项学术研讨会和专业赛事,推动学术研究走出校门,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学生联盟大赛冠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以及包括世界休闲大会等7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