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三】

2021-01-11 10:39:37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三】

风雨同舟七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为纪念新中国电影教育70周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持续开展导演系“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扬“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学院精神。

第三期

硕果累累 桃李芬芳

——记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

郑洞天,中国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首届“北京市十佳电影艺术工作者”。2005年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2008年荣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称号。2014年12月获第2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5月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杰出贡献导演表彰”。

人物评价

郑洞天老师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没有离开创作的第一线,自1978年《火娃》(和谢飞联合)首次执导筒,到2004年的《台湾往事》,先后执导过十部电影,以及多部电视剧集。他的作品在主题表达上充满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艺术表现中流露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蕴。他将深切的人文关怀投入角色的细微刻画,创意的理性思考融入影片的美学探索。而创作获得的多次奖项和荣誉,仅仅是对他教育成就的一个补充。

一、学习时代: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1961年,郑洞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攻读电影专业知识,当时正值世界电影革新的潮流,涌现出大批的优秀电影,学校组织一次放映又很难得,同学们如饥似渴的观看每一部能够看到的电影,经常夜里加班做笔记,并开展热烈的讨论。系统的学习时光,让郑洞天开始认识电影的真谛,那时点燃的真心热爱,从此再没有熄灭。

郑老师回忆当时的场面:【那时候胶片借来一次不容易,学校两个礼拜演两部电影,放映回去的那一晚上,你看那宿舍灯火通明,就是所有同学都在写(笔记)。】

1966年,正值导61班毕业前夕,“文革”开始,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下进入专业的脚步。

郑洞天(右二)与第四代导演同行的合影,摄于1979年

【我们这波所谓第四代(导演)大部分是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分到制片厂,我是在学校里就文革了,实际上还没有做导演就经历了10年(文革),大家比较清楚的张艺谋、陈凯歌是先上的社会大学,我们是先上的电影学院又上了“社会大学”看上去是浪费了十年,但是我觉得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讲这个太重要的。】

1973年,郑洞天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文学编辑、导演助理,近距离接触了刚刚恢复工作的上影老一辈艺术家,其中多位是中国电影民族传统的代表人物,如沈浮、柯灵、徐桑楚、桑弧、岑范等。这极为难得的机遇,让他可以吸取宝贵的创作经验财富,为日后的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后那时候电影很少,没有正式进入摄制组,是做编辑,做了两年多编辑以后带着一个我自己从群众来稿中发现的剧本,帮着修改一起,我说我是学导演的,这时候是做助理导演。】

工作中,他努力向前辈艺术家求教,学习着中国电影的制作传统,以及老一辈电影人对于艺术的态度。

【1976年初拍的叫《阿夏河的秘密》……沈浮导演是三个联合导演中的之一……这个机缘对我来讲是天大的幸运,我现在说起来这一百年,我们说六代导演,七代的,能跟他们接触过,工作过的,我现在除了一代没有见过以外其余的都接触过。

 像沈浮导演,以前我们都听过他们上的课,他们这一代导演可以说你在他的身上,或者你看他工作的时候,不像我们一般人想象的艺术家是什么?或者是普通老百姓是什么?他们就是一体的感觉,他所有的艺术道理,构思、想象、说出来的话就跟你在菜市场里跟老大娘买菜讨价还价一样的语言,一样的平实,这对我影响特别大。

 我实际上看到沈浮导演的电视就是解放以后的事了,《万家灯火》也是学习的时候看到一些片段。但是我自己拍戏的时候回过头仔细看他的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作品里最大的东西,今天来说也是中国电影最值得珍贵的,就是始终和最最普通的老百姓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我觉得从沈浮导演说起,他给我留下最深的东西。】

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开始从事电影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

二、创作生涯涓滴见沧海,霞光亦满天

导演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能隐藏自己的职业,你的人的品格,所有的内心的东西,在银幕上都能看出来,你对生活的理解,你对人生的态度,你的审美趣味等等。

                                                 ----郑洞天

郑洞天在《人之初》拍摄现场

1978年,郑洞天与谢飞带着77届编导进修班,联合执导首部电影《火娃》,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导演生涯。

1979年,应天山电影制片厂之邀,与王心语、谢飞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向导》,影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1年,与徐谷明联合执导电影《邻居》, 由于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贴近现实的社会矛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纪实风格的艺术表现上有创新突破,成为当时最年青的第四代导演代表作品之一。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郑洞天凭借该片获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

进入八十年代,导演系的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主力,只能抽空轮换投入创作,郑洞天意识到此后不再会有经常拍片的机会,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以后每拍一部电影,要探索艺术上或技术上一两个没有碰过的新课题。1987年,郑洞天应表演系邀请,为“明星班”导演一部反映城市大龄青年婚姻状况的影片《鸳鸯楼》,为有尽量多的角色分配给学员演,该片剧作采用分体式叙事,讲述六个相对独立,又牵系着同一主旨的小故事,成为新时期最早使用这种短片组合结构的影片之一。同时,他提出全片双机拍摄这一国际上普遍应用而我们囿于制片成本过低而一直没能实践的方法,两台摄影机同时拍,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表演的解放,在连续的长镜头中,让演员情绪不间断地表现自己,既充分调动演员的潜力,又为剪辑留出了多种可能的空间《鸳鸯楼》还重拾起同期录音工艺,当时限于设备落后,环境噪音不好控制,极少有电影做同期录音。这两种拍摄工艺最有可能造成的困难是耗片比高,而当时还处在国家控制耗片比1:3.5的时期,因此是对摄制各部门的一次极高挑战。在全体主创人员(均为电影学院教师)的努力下,这次大胆的尝试又一次获得成功,影片的表演、影像、声音和剪辑都具有新鲜而强烈的真实感。《鸳鸯楼》获得了当年金鸡奖两个女配角和录音等三项提名,并获选参展1986年伦敦国际电影节。

1988年,因应电影市场的变化,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准备开始拍商业片的尝试,郑洞天主动请缨,导演了国内首部打击贩毒题材的惊险片《秘闯金三角》。

嗣后,郑老师又涉足电视剧创作,1989年,应安徽电影制片厂之邀,执导最早表现改革开放第一村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六集电视剧《命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中国电影厂电视剧三等奖。

郑洞天老师在拍摄现场

他的电视剧作品还有:两集电视剧《老师》,获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三等奖(1994);十四集电视连续剧《父亲是变色龙》;《寻呼妈妈》获飞天奖短篇儿童剧三等奖;短剧《拜师》,获电视文艺星光奖短片一等奖; 专题片《银幕百年》(1997),获星光奖文艺专题片一等奖;《孔乙己》(2004),获金鹰奖戏曲片一等奖。

1992年,郑老师应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之邀,执导了反映聂耳童年生活的影片《人之初》,他不着重表现作曲家的童年音乐天才,而把影片定位在“人之初”这一最普通而又最关键的人生点上,着意刻画母亲对孩子成长的苦心。本片中他还最早尝试了插入若干动画片片断表述母亲给孩子讲的民间故事。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奖、评委会导演奖,第1届长春电影节银奖。

1998年,在潇湘电影制片厂执导表现老一辈革命家陶铸的《故园秋色》,该片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2000年,在江苏电影制片厂执导传记电影《刘天华》,影片讲述了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一生的故事。获得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提名。

2003年,执导由蒋雯丽主演的剧情电影《台湾往事》,该片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女演员奖;第23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等五项提名。同年,郑洞天被评为首届“北京市十佳电影艺术工作者”。

2004年,执导人物传记电影《郑培民》,该片获第11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7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提名。

郑老师常说,由于当老师,他的创作都是“先结婚,后恋爱”,也就是教学任务有空档了,正赶上厂家或者作者找上门来,只要是他不曾拍过的题材类型,剧本有一定基础,还可以开掘出一两个探索课题,就先接下来,然后在与剧作者、出资方和摄制组同行一点点磨合中,找到跟他的艺术主张和电影追求契合的点,慢慢再变成他钟情的一部作品。这样拍出来的电影,虽然很难达到那种酝酿多年精心谋篇布局或者有感而发表达自我体验的深度和独特,但既然主业不是专职导演,这样也不失为对电影专业的忠诚。

三、电影教育: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我不太同意教育的任务是要去改造学生思想的说法。……从一开始,老师和学生就是一种朋友关系,是一种艺术界的同仁关系。

----郑洞天

郑洞天在电影教育和电影创作上,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郑老师曾讲述过他对于教学工作与导演创作之间的平衡,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教师,创作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电影,更好的去服务于教学。这也是贯穿郑老师创作生涯的基本方针,在给我们呈现了多部优秀作品的同时,为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郑洞天老师在授课

郑老师曾任导演系85班,87班,93班的主任教员。这三个班的毕业生,后来基本上构成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主体。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王瑞,娄烨,路学长,管虎,徐浩峰,杨超,毛晓睿。

他鼓励学生要有学习自主性。去关注人本身。

“首先要学会怎么跟人达成关系,怎么了解一个人。

要有一种热情,投入生活、投入社会的一种热情。”

除了导演专业人才之外,郑洞天还为学院和多个院校的影视专业培养了不少合格的教师,他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理论方面也有诸多建树,他的影评、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作为评委多次参与了电影“金鸡奖”和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活动。

他的著述深入浅出地讲解导演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将自己对电影艺术媒介特质的理解融于字里行间,表达着对于中外电影创作现状和未来的深切思考。

“所有优秀的电影,实际上都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积淀,都是社会变迁的起起落落反映在人身上的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公映了以后,银幕上所有的缺点都是导演的缺点。片子拍完,导演要是把任何一个毛病、问题推到他的合作者身上,那他就不配当导演,因为你根本不懂得这个职业。”

多年过去,他的话语,依旧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犹如一束光,伴随每一位电影人的梦。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郑老师,依然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新动向,带着对电影无限的热情,每年导演系的毕业作业都会认真观看,关注每一届学生的成长。


责任编辑:田雨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硕果累累 桃李芬芳 ——记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