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心得(十三)

2021-11-14 17:01:52 新闻党支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正式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首项重要工作。

2020年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2020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作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32集视频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命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温情眼光看世界 理性创新做新闻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新闻192 郑奥莹

大人总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他们铁肩担道义,心中怀信仰。他们的足迹和声音遍布全球,采写新闻,被万众敬仰。在我心中,他们不是“王”,是为普罗大众、为公平正义、为新闻理想奋战一线的战士。武汉疫情爆发,哪里最危险,哪里便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作战工具普通简单,一支笔、一个本、一部手机、一只口罩……咖啡浓茶是他们的必备食粮。

《中国新闻大讲堂》的讲解人都是去过武汉一线的新闻人。每到动情之处,隔着屏幕我也能窥见那欲出的泪水。鲜敢记者拍摄的“疫线vlog”、吴珊记者创作的《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 ——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摄影记者李舸拍摄的《武汉生活图鉴》系列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寓情于事、不乏理性,在此次疫情报道中,新闻前辈们做到了,并且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新闻学子,除了听战疫中的故事,更必要的是向前辈们学习做新闻的要领和方法。怎么写故事,怎样找选题,怎样破解采访难题等等,是我们新一代新闻人应该从此次重大新闻事件中内省反思的关键。

一、做好新闻选题——由点及面 升华共情

新闻选题是一篇出色新闻作品的灵魂。疫情之下,可供新闻工作者选择的选题丰富繁杂。但是,如何做到别出心裁成了困扰许多新闻人的难题。观看讲座的过程中,我从新华社钱彤老师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答案。

吴玉玲老师在传播学课堂上为我们讲解过“诉诸感性”的传播效果。诉诸感性,即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谋求特定的效果。面对疫情,人类不过是卑微的蝼蚁,生命在病毒面前脆弱不堪,稍纵即逝。此时,新闻作品一定要让读者能与之发生强烈的“共情”。所以,亲情、爱情等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话题成为选题的良好切入口。

还记得,一位武汉少女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曾经刷爆网络,登顶热搜,无数人为之落泪。亲情,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激荡出的强烈情感。亲情类选题如何写得妙,新华社刊发的通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专访动人家书作者孙婉清》为例,点出了“以小见大”写亲情的重要性。

这篇通讯以家书为切入点,分别呈现了一线奋战的医生父亲,家中守候的女儿是两位主人公。不善言辞却爱女心切的父亲,害羞而富有才气的少女,这样的人物关系实际上与很多家庭之中的父女关系产生了共鸣。再者,信件,是本篇通讯与读者勾连的第二个“共鸣。”女儿给予父亲的家书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含蓄之美。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喜欢用书信的形式抒发感情,寄托情思。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给牵挂的人协商几封信件表达爱意。记者正是抓住了这两点“共鸣”,才能构建出平凡却又独特,让无数国人为之感动,落泪的新闻选题。

综上所述,小故事也能撑起一片天。作为未来的新闻人,学会写平凡人物的独特事,应该成为未来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必修课。

二、重视新闻价值——把握时效性与接近性

记者,无时无刻不与时间赛跑。大一下学期,连少英老师和陈静老师反复强调,写好一篇新闻作品,就必须把握好新闻价值六要素。尤其是这次疫情的报道,每天滚动的病例数字,国内外各地指数型增长的新闻消息,填满了每日的生活。如何写出富有高新闻价值的报道,人民日报社的鲜敢记者教会了许多。

鲜敢记者被同事们称为“火神山记者”。因为他是人民日报社团队走进火神山医院,实拍实访火神山医院建设情况的记者之一。鲜敢讲到,想要做好时效性,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很关键。人民日报社采访摄制团队利用首次进入刚刚落成的火神山医院的机会,提前摸清了火神山医院的内部与周边环境,为之后报道的时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团队写作,动态全覆盖是把握时效性的第二个关键。面对同等重要的两个重大新闻点——火神山医院的建成和首批患者转院至火神山医院,鲜敢和同事们连夜采访,初稿。他们灵活地选用了简讯和消息两种新闻体裁,简讯内容发布在微博,消息则通过官网和微信公号发出。鲜敢团队具有针对性地报道了两则重大新闻,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新闻人,要时刻谨记我们为谁而采写,为何而采写,要永远把受众摆在第一位。“菜摊记者”是鲜敢的第二个称号,这与他的新闻报道深入基层,接近性强的特点密不可分。武汉“封城”后,许多市民争相闯入各大商超抢购蔬菜,这样的现状让鲜敢多了几分思考。他关注当地物价和物资供应,一连几天,菜摊成了他的新战场。鲜敢每天坚持抄录菜价,多次走访武汉市内两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月1日,海外版头版刊出鲜敢创作的通讯《菜荒?余阿姨虚惊了一场》,既稳定了民心,也给了商超企业保供信心。

综上所述,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新闻价值同样是一篇优秀报道的内核。时效性、接近性,这两种最应该被新闻人重视的新闻要素,是每篇具有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的必备。

三、挑战多样形式——融创产品是主流

互联网和科学激素的迅速发展,让新闻不局限于白纸黑字,图文结合。“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赋予新闻崭新的呈现方式。新闻载体性能的转变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媒介融合的报道优势凸显。

中央电视台新闻部部长肖振生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件融媒体作品《武汉的76个日夜》。这件作品以全手绘动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武汉从疫情爆发到解封的几个重大节点。在形式上,这部短片运用横轴移动,一镜到底的手段,突出了故事的时序性。虽然视频只有短短只分钟,但是它融汇了100多个例典型人物和故事,76个日夜关键节点,最终取得了播放量超3000万的社会影响力。

融媒体作品的元素展现一定要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武汉的76个日夜》,不仅展现了习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中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战,还展现了最美逆行者——钟南山、李兰娟、最美口罩勒痕护士等先进典型人物,不畏生死,奋不顾身为人民的感人壮举。不仅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优越性。

融媒体产品需要凝练地、整体地展现事件发展的全貌。《武汉的76个日夜》,既有动人的细节,例如抗疫一线的护士母亲和几岁的儿子的对话,母亲微笑着说:“妈妈打完怪兽就回来。”让闻者感动。作品又不乏宏大的场景,例如医护人员机场出征仪式,方舱医院的内部场景等等。

融媒体报道也需要跟随潮流,讲求实效。当下,许多年轻人都喜欢用vlog记录生活。在战疫过程中,“疫线vlog”是鲜敢记者探访方舱医院中药房的新形式。他以第一人称视角,从穿戴防护服,到接方审方、调配、浸泡、煎煮、灌装、包装、运输等七大步骤,鲜敢均使用手中小小的一只相机详细地记录下来。

鲜敢说,现在的融媒体报道不能局限于工具,手机应该成为记者熟练使用的好工具。“疫情vlog”的摄制、剪辑、发布都是运用一部手机完成的。技术的革新为新闻及时发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才能逐步成为称职的新闻人。

立足创新,开拓思路,着力打造优质融媒体产品是给广大新闻媒体的挑战。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平台是传统新闻媒体应该积极涉足的新领域。

四、破解采访难题——倾听耐心最关键

拒绝采访是记者面对的“家常便饭”,在疫情报道的过程中亦如是。人民日报记者吴珊讲起她在采访牺牲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妻子时提到,耐心地倾听对方的倾诉十分重要。

记者要学会换个角度找找人。对逝者的新闻报道,首先应该想到伦理尺度,其次再在能力范围之内下笔,在充分尊重逝者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叫好叫座的好报道。当时,刘智明院长刚刚去世,如果贸然地直接联系其家人肯定不妥,但是留给一篇新闻通讯的时间所剩无几。所以,吴珊和他的同事们展缓先联系到院长生前的其它亲友,最后一直追溯到了刘院长的第一位老领导和他少时的伙伴。

付出真诚往往能“破冰”。在采访过程中,吴珊也遇到了困难。一位刘院长生前的挚友为她提供了一些院长生前的信件,却一直拒绝提供任何个人信息。吴珊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听着对方的哭诉,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感化了对方。最终,对方愿意配合吴珊,顺利地接受了采访。

体谅采访对象,采取“换人”策略也是好方法。换人,指的是换一位团队中与被采访者更贴近的记者。陶彤老师提到,在采访家书作者孙婉清的过程中,婉清的父亲,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孙鹏一直拒绝采访。记者很能理解孙鹏身为父亲的心情:他不想让14岁的女儿深陷疫情之下的武汉舆论场的漩涡。于是,团队派出身为两位孩子母亲的喻清采访婉清。记者喻清耐心地倾听孙婉清和父亲的故事,凭借“孩子母亲”的身份和经验丰富的文笔,迅速成稿,没有浪费这一良好的新闻素材。

新闻稿件的写作,不仅仅是写作任务,更是一项社会任务。稿件要符合伦理道德常识,劣质的稿件往往会将主人公置于舆论的众矢之的,记者和编辑都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负责。综上所述,面对采访难题,逃避可耻无用。更换思路,另辟蹊径,总能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责任编辑:新闻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