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论等:数字时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创新路径 - 北京师范大学 - 创新发展中心
项目成员
理论纵横 | 李论等:数字时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创新路径
2023-05-24 11:15:31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教师思政方向)开放课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数字化创新——理论与实践”(2022SZZX14)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时代下,当前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生活环境、成长途径等方面均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和趋势。他们日益注重个性需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对传统的“上思政课”、“开大会”、“集中理论学习”等“大水漫灌”式的思政教育已不再满足他们的需求(冯刚和严帅, 2019)。同时,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这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和知识优先权(袁芳, 2020)。因此,高校应该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数字化创新相关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素养。

实施多途径教育引导,加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当前,大学生居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被视为典型的“数字土著”一代,其互联网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容易受“信息茧房”效应影响(吴满意和王丽鸽, 2019)。为防止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高校应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和网络论坛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并培养其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此外,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和道德伦理观念,引导其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通过微信或QQ等方式,向大学生发送最新资讯,并引导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和判断。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成为智能时代合格的“信息人” (戚聿东等, 2021)。

坚持内容为王,数字技术着力内容精准供给。高校要实施精准思政教育,需要全面梳理和整合教育资源,以内容为核心,选定合适的角度,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精准供给思政教育内容,从而科学地实现大学生全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苗瑞丹和王真, 2022)。其中,精心设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内容是实现精准思政的关键。这要求我们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密切关注时代和学生需求,不断研究新问题、把握新规律,并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具体内容供给中。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供给,结合学生对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及认知接受偏好,创造新的、更加生动、直观和体验性的供给方式。采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差异化地供给教育内容,精准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特点,利用慕课、短视频平台、人工智能等载体,实现精准思政工作的实效。

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数字化创新赋能自我管理。在数字时代,大学生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培养科学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分辨网络信息,避免沉迷于过度娱乐化的网络应用,并提高媒介接触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大学生应该正确认知信息推送和网络服务,避免因算法推荐而过度沉迷于网络或过度使用网络打赏等行为。此外,大学生还应该不断提高现实社交能力。针对个人习惯、思维和行为等多维角度,大学生需要强化主动性,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罗红杰, 2021)。

强化协同融通,提升思政队伍数字能力。首先,要强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提高其素质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精准思政的实施效果。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是我国党执政的坚定支持力量,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潘治, 2021)。其次,应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的数字技能培训,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知识库和知识图谱,思政队伍可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开展在线学习;另外,利用模拟技术和虚拟环境,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最后,应强化协同融通,使各支思政工作队伍之间形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育人合力。为此,需要针对性地细化各思政工作队伍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分工,根据其学科背景、岗位特征、专业优势等建立育人矩阵,发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优势,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