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和育人能力建设 — 履职亮点中期进展报告
协同育人机制和育人能力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凝聚育人合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新时代对育人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不断推动学校协同育人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整体统筹
1、加强协同育人组织领导
健全学校党建、宣传思想、统战、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思政教育、体育与美育工作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委员会主任,分管人才培养、安全稳定、人事、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下设6个工作小组和4个分委会,强化学校党委对全校育人工作的整体统筹,推动形成全校育人工作整体一盘棋。
2、明确“三全育人”改革路线
将“三全育人”改革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推进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明确综合改革路线图,统筹规划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推动编制“三全育人”工作清单,细化三级指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着力构建“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协同有力”的工作格局。
3、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聚焦新时代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组织全校各学部院系、职能部门、广大师生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5个研讨议题、20个研讨专题、百余个研讨要点展开大讨论。广泛调研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最为紧迫和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破解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本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将持续到年底,目前已开展各类专题报告会、研讨会、调研会近110场,参与教师4300余人次,形成了“人人讲育人、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化了“变革”“创新”“协同”的育人共识。
二、完善机制建设,推动构建“大协同”育人体系
1、深化机关机构改革
巩固大教务、大学工、大科研、大总务管理格局,通过内控制度建设、职能梳理、以及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推进内部融合,打破本研隔断和人才培养壁垒,突出一体化育人功能。以机关“三定”工作为契机,重点推动优化机构内部设置。总务部下增设校园规划办公室,统筹校园总体规划和设计,强化环境育人;科研院内设机构由7个调整为4个,进一步统筹科研资源,推动科研育人。
2、健全学校和院系育人联动机制
以“双一流”动态监测为导向,强化对各学部院系育人工作的常态化体检,针对问题短板进行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目前正在推进“双一流”动态监测整改工作,建立任务台账,逐项整改落实。以年度任务书制定为抓手,强化对“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科教协同、导师责任落实等育人关键环节的要求和设计,细化育人工作各类任务指标,压实各学科院系育人责任。目前各学部院系正在细化完善本单位的任务书。以事财结合综合改革为动力,激发各单位育人活力。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事财结合预算工作小组,通过对各学科年度规划和经费需求开展集中论证和评审,将年度任务指标和财经资源合理分配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通过预算执行考核和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和引导各单位保量保质完成育人工作。以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为保障,强化对院系和职能部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管理,完善年度考核和奖励办法,加强对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估,推动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挂钩。
3、推进协同育人试点探索
在珠海校区实行书院制管理试点,通过生活管理、专业指导、思政体系和书院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打通专业教育的“教”和三全育人的“育”。目前正在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模式分类建设乐育、会同和知行三大书院。发挥学校教育学部的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作用,探索“一中心”“二维度”“五主体”的全员育人模式。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多支队伍的育人合力
1、以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为抓手,分层分类压实育人责任
研究制定《教学科研岗位晋升管理办法》,实行分类设岗、分类评价,专门设置教学型岗位;将师德表现作为晋升的首要条件;将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作为申请教授系列岗位的必要条件。实施《京师特聘岗位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将人才培养纳入全部类型岗位的重要职责,强化高层次人才育人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已完成138人的岗位聘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2019年),在“高选、严管、精育、厚待、优出”五个关键环节上突出育人要求,明确全职辅导员、双肩挑辅导员、学生事务助理、兼职辅导员工作职责,选聘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博士研究生任兼职辅导员,要求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2、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扎实开展育人能力建设
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考察审核、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机制,强化闭环管理;依托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深化师德师风研究、教育和监测。发挥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平台作用,开展思政工作和思政队伍建设领域的重难点问题研究、政策咨询和研修培训,推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的统筹协作。两个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培训各类教师和思政工作人员近万人次。实施《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副导师制、助教和共同授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目前已为120位青年教师配备了导师。开展“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评选,重奖在学校育人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四有”好老师,鼓励引导广大教师潜心育人,目前已完成候选人的初选工作。
3、以“互联网+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在线课程育人创新探索
成立“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多学科、平台资源,引领推动学校“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今年上半年学校各部门院系协力合作,开设近4000门次的在线课程,10万人次学生选课修读,1200余名教师在线授课,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围绕在线教学转型、在线教学模式创新、平台资源利用开发、网络思政建设等主题,组织开展教师网络研修,进一步助力教师在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4、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检验协同育人能力
把疫情防控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一次生动实践和有效检验,通过建立和完善防疫领导小组和“一办九组”工作体系,强化校院间、部门间的协同作战合力。学工、教工、教务、保卫、总务、宣传等部门和各院系紧密配合,共同做好校园防控、大规模在线教学、学生教育管理、毕业生返校和毕业离校等工作,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在疫情防控大考中锻炼队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参加校园防控和校门值守,在防控一线练本领、受教育;领导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与后勤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密切协作做好毕业学生行李打包托运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初心和使命。师生协同助力疫情防控,开通全国第一条专门针对疫情的心理支持服务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学校师生校友组成300余人的专业队伍,为全国受到疫情影响的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支持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9000余人次,在抗疫实践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整合和相互促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