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专访丨王瑞珊:我做我所想,我爱我所做

2020-12-18 15:06:31

1.jpg

人物介绍

王瑞珊,教育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荣获2020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9-2020学年教育学专业成绩第一名(1/83),法学辅修平均成绩96.375分。

科研创新:参与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北京市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留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参与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现状与困境》课题研究;获得第二十八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主持教育学部和党委学工部组织的返乡调研活动,两份调研报告分获一等奖与三等奖;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学生工作: 曾任2018级教育2班副班长、教育学部学生会体育部副部长,现任2020级1班新生班助、广播台播音员、白鸽宣传讲解中心讲解员。

志愿服务: 与图书馆、杂志社合作录制特别节目;为北京八中录制《红岩》《朝花夕拾》等书籍导读课;前往北京多个景区进行志愿讲解;疫情期间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辅导功课,疫情期间志愿时长超过80小时。

文体活动: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六届主持人大赛复赛和教育学部“欢禧”迎新晚会,获得运动会100m、800m冠军等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对当下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王瑞珊


2.jpg

Q1恭喜师姐获得国奖,获得国奖对师姐来说意味着什么?师姐怎样看待国奖呢?



 在我看来,国家奖学金不仅仅是一种奖励,它更是一种认可与激励,是对我这两年来学习成绩、科研创新、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可,也会激励着我朝着目标继续前行。同时我认为国奖答辩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年是我第一次有机会申请国奖,所以我其实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国奖答辩的,在聆听其他优秀同学答辩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收获也很多。


Q2:师姐在国奖答辩中呈现了很多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你的科研灵感通常来自哪些地方?参与科研项目带给你哪些收获?



 科研灵感其实主要还是来源于生活。“生活”这个词的外延其实很广,它包括了我们日常的点滴经历、兴趣爱好、平时关注的政策热点、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等实践经历。就比如我京师杯选题的灵感是来源于疫情期间全国人民被动宅家的现状,国家级课题的灵感来源于教育见习的实践经历以及北京市同年出台的教育政策。

 参与科研项目,我认为是一个全方位自我提升的机会。于我而言,首先它提高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能力。其次,它强化了我对于学术规范的理解与践行,通过申请课题,我学会了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在结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最后,它提高了我的小组合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一个课题通常是三个人一起申请,那就需要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合理分工,各尽所长,才能共同攻克难关。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课题组特别靠谱的队友们,在科研路上我们互相学习着、支持着,也共同进步着。

3.jpg

Q3:对于想参与科研项目的师弟师妹,你有什么经验和心得分享吗?



 对于科研项目,一个好的idea至关重要。所以要参与科研,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记得朱旭东部长就曾讲过:“要将生活中的problem转化为question进行研究。”其次,如何把这个项目开展下去,这就需要夯实专业知识,所以一定要学好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多涉猎一些统计学的知识对处理数据很有帮助。最后,要懂得合作,这里的合作既包括请教老师与师兄师姐,也包括团结队友,我就特别感谢我的班主任丁瑞常老师,在调研过程中从问卷题目设置到研究报告规范他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Q4:师姐已经在北师大度过了两年时光,在你看来,大学生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怎么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大学其实是步入社会的过渡期与准备期,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应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当下的生活,以更自信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所以我认为大学的理想状态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对当下饱有热情,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希望在大学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甚至可以作为一生事业的事情,比如我喜欢播音喜欢用声音传递思想分享快乐,那我就加入了广播台,学习录音和剪辑,每次在喜马拉雅听到自己的节目都会由衷的感到喜悦与自豪;比如我喜欢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的感觉,我就加入了白鸽宣传讲解中心,和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北京历史的厚度,用声音传播北京文化的底蕴。

 我们常说“理性丰满,现实骨感”,这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我们会遇到理想和现实不匹配的情况,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在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现实能力,及时调整每个阶段的小目标,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绩点,或者为了综测加分功利地参加很多自己不喜欢不情愿的活动。


Q5:你的大学生活有过低谷期吗?你认为在低谷期时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觉得起起伏伏是人生的常态,低谷期其实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人生阶段,所以我们首先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低谷,以一颗平常心从容面对低谷期,失落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运动进行放松,也可以和身边的同学分享倾诉,当然如果你有点内向或是不愿意麻烦别人,也可以在网络上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通过微博、豆瓣、qq小号等途径去倾诉与调整。

 其次,要学会坚持,低谷期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你现有的能力与所面临的问题不匹配,所以你会在一段时间里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坚持下来度过低谷期,是提高自己能力的路径。

 最后,要学会选择放弃,这里的放弃和我刚才提到的坚持并不矛盾,在我看来放弃并不是逃避,是在审视自己客观现实状态下所做的最优选择。我在大二下学期有一段低谷期。当时我计划申请一个指南课题,由于疫情影响只能通过邮件与原课题组老师进行交流,信息交流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性与滞后性。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配的研究思路,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看文献,看的眼睛累了就滴眼药水继续看,折腾几天还毫无进展的感觉让我产生了很深的挫败感。但在丁瑞常老师、李蓓蕾老师和心理学专业的同学的帮助下我确定了研究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现在看来以我当时的水平,确实“啃”不下来这个课题,准备这个课题也让我“持续性紧张”和“食难下咽”,综合权衡之下,我放弃了它。将精力投入到我感兴趣的方向,最终也获得了国家级项目立项。

4.jpg

Q6:我们都知道,辅修难度大,法学更是要求高,师姐不仅教育学成绩突出,辅修的法学成绩也十分优秀,是如何做到二者兼顾的?对于已有辅修意愿的师弟师妹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辅修专业你有什么建议呢?



 我认为教育学部的同学选择辅修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从培养方案来看,我们学部设置了“30分专业前置课”,对于之前没有辅修意愿的同学来说,这未尝不是一次探索自己专业兴趣的机会,对于有辅修意愿的同学来说,主辅修的学分认证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客观上可以减轻辅修的压力。其次,我会在辅修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主修课程安排调整该学期的辅修修读计划,比如大二上学期教育学的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有近20学分,那么我辅修的课程就只选了7学分;而大二下学期教育学的专业课只有12学分,所以我就选了13学分辅修的课程。最后,我会考量主修与辅修的重要程度并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主修的课程,我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掌握基础的同时进行阅读与实践,但对于辅修的课程我还是以掌握基础为主。

 一方面,建议师弟师妹们要慎重选择辅修与否,一定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因为辅修确实会相对忙碌,一学期的主辅修课程大约在30学分左右。另一方面,也建议师弟师妹们慎重选择辅修专业,一定不要盲目从众,要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Q7:在此次疫情中,师姐参与了很多志愿活动和科研项目,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今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我们调研队在素素队长的带领下,以“云寻访”的形式,深入了解一线战疫医生群体的亲身经历,关注援鄂医生的主观情绪,进而探索增强医生群体职业认同感变化的可能路径。我觉得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公众需要看到、理解、致敬时代英雄,我们调研队所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多提供一个公众了解最美逆行者的窗口。另一方面,在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职业、对医生群体的责任和使命产生了新的认识,我们调研队通过探寻援鄂医生职业认同感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援鄂医生的榜样作用,引导医生群体树立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及责任。


Q8:你认为本次新冠疫情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疫情中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疫情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我是喜欢和小伙伴们分享一天的学习收获或者生活趣事的有很强社交需求的人,但是疫情爆发后,我们都陷入了被动宅的状态,以往的线下交往只能转移到线上,这就增加了我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时间,一拿起手机除了聊天,还会看看剧刷刷知乎,这些消遣让我感到愉悦。但短暂的快乐结束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懊恼,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这些埋怨、懊悔、甚至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在疫情期间又只能借助网络来排解。于是形成了“不适应—网络依赖—不良情绪—网络依赖加重”的怪圈。不过这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基于我个人以及身边同学的宅家状态,我和小伙伴们也一起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宅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依赖研究》的课题研究,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这种接近在学校的状态可以缓解负面情绪。

 这次疫情让我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产生了一些思考。教育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传统面授转变为线上教学。在“互联网+教育”以及课程信息化的背景下,线上教学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有助于实现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平衡、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但线上教学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它对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还有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不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可能会影响课堂反馈的即时性等等。疫情期间教育内容的变化体现在疫情这本“教科书”提供了新的教育素材,这场疫情是一次全民文明习惯与健康素养的教育、淬炼社会文明素养的教育、重新审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爱国爱党爱家的信仰教育,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国家而言都是一场新的考验。


后记

  由于是第一次做采访采访之前,我们三小只有点紧张可当采访正式开始之后,师姐的亲切让我们之前的不安烟消云散。真诚热情地与们分享了她生活趣事和学习日常,向我们讲述学习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坦诚地交流想法。我们感受到师姐身上洋溢着一种自信又明媚的朝气,正如所说的—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对当下充满热情。可能前我们觉得优秀是个书面概念,是师姐让我们体会到了优秀也可以很立体。




END




文案丨张金兰

编辑丨张若文

采访丨张金兰 吴梦琪 张若文

责编丨王辛羽 卢   意 付豪哲


责任编辑:学生工作办公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对当下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