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紫荆 山顶人的致富梦:奔向“薯”于我们的小康

2020-06-17 15:53:33 北师大党委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历史学院的彭紫荆。或许每个北师大人都尝过学子超市那热腾腾的地瓜。它是我们寒冬中的暖胃时尚单品,行路匆匆时的暖手宝;而对于我的乡亲们来说,它更是一颗温暖的种子,是带来幸福生活的星星之火。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地瓜之乡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福建泉州洛江区最北端的虹山乡,因为地势高,我们自称“山顶人”。然而,也正因此形成了落后的经济。我至今还记得,当我刚升入高中,新朋友问我是哪里人的场景。当时,我犹豫地问:“你知道虹山吗?”我刚想接着介绍,她便脱口而出:“虹山啊,那个地方很穷的啊。”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在外人看来,虹山乡就像貌不惊人的地瓜,带着土味和贫瘠的标签;但是近几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虹山也有地瓜那沁甜的内核,这份沁甜,就是脱贫攻坚酿造而来的。

其实,早在2011年,虹山地瓜就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是这张国字号名片却打不出去,虹山地瓜的生产销售屡屡遭遇瓶颈。好些个农民疑惑“我种了一辈子地瓜,怎么就是没赚到钱?”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为了帮助村民打好地瓜这张致富“王牌”,乡政府走访各户调研,转换发展思路,带着村民首抓技术革新,随着提纯技术的应用,地瓜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了,销路也好起来了。2017年首届虹山地瓜节的举办,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共聚虹山,共品美食。在连续3届“地瓜文化节”的影响下,“地瓜之乡”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收益上来了,村民积极性也更高了。目前,有3000多户村民种植红心地瓜2000多亩,年产值约1300多万元,每家农户的年收入平均增长了5000元。虹山乡由此推广地瓜模式,立足“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的思路,在5个行政村内逐步形成了五大农业发展基地,实现“一村一品”,变着法儿地让这片贫瘠的红土地开出了致富花。

山顶人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地瓜,还有诗和远方一般的田园春光。这是之前当我还在3月的北京瑟瑟发抖的时候,刷到的一条朋友圈。仔细一看,这竟然就是我外婆家门口,以前的小土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从这以后我就总和朋友们说,来虹山玩,我给你们当导游。也是以油菜花田为起点,“康养天堂,五福虹山”的全域旅游规划如火如荼地开展。从此,回乡路上,在转过最后一个弯的时候,迎接我们的不再是低矮的危房,而是“国家级生态乡”的金字招牌,是富有特色的旅游中心;往更深处,是油菜花田间婉转的南音乐曲,是诉说历史的彭氏家庙和土楼,是山顶人的充满土味儿又真实的生活。实现“一乡一业”,乡村文化节为乡亲们带来了足不出村的就业机会和旅游红利。

着力盘活地方资源,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生态开发与乡风建设并重,坚持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同步,虹山乡用地瓜打开了农户的致富之门;用全域旅游打造了扶贫工程的稳固地基。从经济到生态再到文化,虹山人凭着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苦实干,让虹山乡摘掉了“重点扶贫乡”的帽子。这座绿化程度达98%的千年小乡村,正在被重新定义。我也终于能够自豪地说出:我是虹山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19年,虹山乡政府制定三年的乡村振兴实施计划,包含完善基础设施、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等共15个重大项目。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事实上,不只福建省有虹山,虹山乡遍布祖国各地,无数个勤劳、勇敢、朴实的劳动者,都在从加强完全脱贫攻坚力度向美丽乡村建设不断迈进,都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奔跑着、奋斗着!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进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山顶人的致富梦:奔向“薯”于我们的小康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