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磁波遇到抗疫,复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2020-05-26 16:11:20 复旦大学

5G技术前沿融于理论课堂,使抗疫实践成为教学案例,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课《电磁场与电磁波》了起来。

作为一门理工类本科生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原理解析透彻的基础上,如何把立德树人化于实际授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前沿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是任课教师他得安和江雪着力探寻的目标。

在此次疫情期间,5G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5G技术根植于电磁波理论,和授课内容高度契合,我们就想着如何把5G技术与应用引进到课堂中来。他得安表示。

于是,本学期网络课堂多了一个新话题——“5”之地。“5G技术在本次疫情中最直观的应用要属5G结合远程会诊,把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向中小城市输送、提供帮助,其次还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视频直播等。以此为切入点,任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相关视频与专业讲解,无论是公共医疗区域的网络保障,还是针对患者病情的确诊治疗,5G技术都大施拳脚我们希望能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新科技的实际应用。

基于视频,同学们纷纷踊跃发言讨论,网络课堂氛围浓烈。感受到5G的功能和作用很强大,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希望以后5G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更加广泛,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201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冰清提出展望。

我感受到,针对当前我们遇到的很多瓶颈问题,如果能将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结合、综合运用、发挥创新,可能就会找到突破口。看罢视频,符俊虎同学受到启发。

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的时候,经常会有从理论到实际的困惑。同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郁钧瑾说,通过老师们的融合讲解,我理解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理论技术与现实应用的连接点,我们学成后也需要用知识和技术来回馈社会。

然而,这已不是该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次尝试。

向学生推荐人文修养类书籍,在课件的开头和结尾附上名言警句引导学生……15年前首开这一课程时,他得安就是一位不拘一格的授课者。他常有意识地将育人思想融汇于课堂讲授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珍惜青春韶光,多去图书馆学习各类知识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希望通过这门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电磁场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还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所引导。

目前,《电磁场与电磁波》是复旦大学思政示范课程,也是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精品改革领航课程。从去年起,该门课程在夯实专业讲解基础上,进一步加入思政元素。通过介绍国内超声波方面的科学家,如王威琪院士,电磁波方面的科学家,如金亚秋院士等,他们远渡重洋赴美访问/留学,学成后毅然归国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华为5G通信技术走向全球化大舞台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发展——上海磁悬浮列车等内容的讲授,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将5G技术前沿融于理论课堂,使抗疫实践成为教学案例,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活”了起来。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