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复旦大学思政工作顺势“升级”

2020-07-06 17:17:06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抗疫主题展成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养料

思政工作的效果究竟体现在哪里?在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96%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疫情,更加认同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党的领导作用;95%以上的非党员学生增强了对党的信任,近100%的学生认同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95%以上的党员学生通过抗疫更加意识到党员的责任

不仅学生,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99%的受访教师赞同“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超过95%的受访教师赞同“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让大学校园生活按下暂停键,也无形中开启了高校育人模式的升级键

如何让95后、00后在校大学生读懂在这场战中,中国人民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如何让一代新人在战中成长、成熟?在复旦大学,破题如是——依托一根网线,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学校师生身边的真实抗疫故事,做成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最具感召力的育人样本,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将抗疫力量转化为育人力量。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复旦,不仅4580门次的网课悉数上线,思政课更一举成为网课中的爆款。从大年夜逆行、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到坚守上海战一线的硬核医生张文宏、疾控女侠吴凡……随着各路抗疫英雄纷纷上课堂云思政带来的流量远超传统思政课。有时,一节课吸引近7万人次观看,同时参与弹幕讨论的人次突破8000人;有时,比流量更震撼的是课堂本身:上着同一堂课,听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分享战见闻,一个班级同学的眼眶全部湿润了……

在战中积淀的感动,正化为一代新人的信念与担当。今年,复旦选调生报名人数和签约人数呈台阶式增长。截至目前,2020届毕业生中有2360人次报名31个省(区、市)的定向选调生,较去年增长59.68%。在抗疫期间,复旦新增入党申请师生555人,火线入党56人。

更多来自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通过这次抗疫,师生们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报国志。

讲好用好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最广阔的思政课堂就在中国大地上

复旦大学抗疫主题展成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养料

从思政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到第二课堂的讲座、论坛,抗疫成为课堂上最鲜活、最吸引人的素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

6月的上海,寒冬战疫似乎变得遥远,但有些记忆却清晰如昨。在复旦的课堂上,学生们仍然可以听到一群已然归来的医护工作者在口述、在分享,因为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老师。

人生会遇到很多的困境,但我们(医务人员)永远要做的是给病人一个希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外循环专家李欣眼下正在参与一堂特殊的医学人文课的录制,上线后,这门课将面向包括医学生在内的所有青年学子。

此前,李欣与中山医院专家团队奋战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新冠病人。一路战,他特别想跟学生分享的是那张一度刷屏的落日余晖照片:今年35日那天,中山医院27岁的援鄂医生刘凯在护送87岁的新冠肺炎老人CT检查归来途中,遇到夕阳西下,患者与医生,两个背影,温暖了很多人。照片中的主人公刘凯,是我们非常好的工作伙伴。我是武汉人,来自武汉,非常遗憾这次没有机会护佑自己的家乡,但我护佑了上海同道的家乡……”

在复旦,论及疫情下开启的云思政课堂,很多师生都会提到一个词:感动。从思政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到第二课堂的讲座、论坛,抗疫成为课堂上最鲜活、最吸引人的素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进一步形成育人合力。

曾几何时,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参与率,而在云思政课堂,高频互动和延时下课,成了线上的一道新风景。

就在上周,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奇峰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堂上,教学的主题又一次因为触及战而引来热烈讨论。医生的高尚行为,是忠于职业本分,是对职业初心的恪守与遵循”“疫情期间医生高强度、长时间加班,已经超出了爱岗敬业,甚至超越了职业道德,唯有奉献型道德可形容”……张奇峰这一天主讲的章节,恰好是谈爱岗敬业。疫情中白衣战士守护生命的感人事迹,屡屡被学生们谈及。原本晚上8点下课的线上课程,一直延续到了晚上9点半才下课,而学生们下线时仍意犹未尽。

张奇峰所在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备课组有10多位老师,每三周集体备课一次。在他看来,结合抗疫的真人真事,广大青年学子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抗疫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

和传统的思政课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不同,疫情发生以来,很多课堂上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我们师生身边的故事,真实的育人素材让学生们更走心,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包括张奇峰在内,不少一线教师都有同样的感言:抗疫就是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最广阔的思政课堂就在中国大地上。

此次抗疫,复旦大学派出的援鄂医护人员达511名。这些最美逆行者在战一线穿过的防护服、写下的书信,包括他们用过的一块吊牌、一张返程机票等,如今都经常出现在各类战主题的展览中,成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养料。

战“疫”下的育人大考——从“面对面”转变为“键对键、心连心”

由于思政队伍始终“在线”,党建与思政工作实时联动,复旦的学生工作如期实现了“精准覆盖到每个人”

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今年的疫情,为高校育人工作带来史无前例的大考:不仅遇到史上最长寒假,且身处四方的学生们数月宅家,学习生活都在网上。不仅如此,不少学生家乡还在疫情震中;另有不少学生身居海外,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他们也成为一个令人牵挂的群体。

在复旦,早在今年2月,国内疫情暴发后不久,学校就发出了集结令——对党员干部、思政辅导员、教师进行全员动员,将思政工作队伍全部前移到线上,转型升级:党建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从传统的面对面,转变为键对键、心连心

在湖北,复旦教师、学生加起来有1000多人,其中教师97人、学生980多人。疫情期间,学校建立的临时党支部覆盖全体师生。

学生的物理空间有何变化,思想动态如何,由于思政队伍始终在线,党建与思政工作实时联动,复旦的学生工作如期实现了精准覆盖到每个人

今年疫情发生时,复旦大学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水泽农正在家乡——湖北襄阳。父亲是当地一名公务员,姐姐在医院工作,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水泽农不仅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寒假,也度过了和父亲见面最少的一个假期

我爸经常半夜两三点就要赶去机场,负责救援物资的运送和分发。连续69天,他每天白天开会,下午和同事们出现在高速公路、国道、县道和一些乡村道路路口,参与测温工作。今年过年,我姐孩子刚满月,因当地核酸检测专业人员奇缺,她想都没想,就回到了医院……”水泽农的爸爸和姐姐都是共产党员,而水泽农自己也有一个身份——复旦在鄂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书记。

在线上和支部的168位研究生党员分享自己的战所见所闻时,他不仅得到了很多战友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这群年轻人在战中,看到了无数身边平凡又不平凡的党员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真切明白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的深刻含义。

疫情发生后,包括上海在内,很多人都记住了硬核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文宏的那句名言共产党员先上。而在复旦,更多师生则从身边的榜样中,找到了对这句话的生动注脚、阐释。

通过一根网线,让3000多名在世界各地的师生心连心,疫情期间,复旦还动员多方力量,邀请张文宏等专家与海外留学生连线20多次,为这些留学生提供抗疫支持,让远在异乡的学子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鹅旦梦志愿者在线上课。

“我们是学生党员,除了更严格要求自己,大家也开始主动思考、作为。”回到复旦的校园后,水泽农发现,身边的同窗、学长以及学弟学妹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做社区安全的守护者、做同学的关爱者、做谣言的粉碎者……“我们都想尽己所能,发挥专长,报效国家。”用水泽农的话说,经此战“疫”,很多95后、00后们,仿佛一夜长大。

告别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思政课顺势而为,课程思政顺势而推

在复旦,全体教师闻令而动。除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全校共有20多个与抗击疫情有关的科研团队,形成了包括新冠病毒分离和疫苗研发在内的五六十个攻关项目

在疫情中开启线上教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沈逸也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教授”。

他在B站上的团课,每次开讲都迅速突破10万人次;他在B站上的栏目“逸语道破”,累计播放量达到数百万。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5后、00后,他们不接受传统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对于线上教学,对于“云思政”,沈逸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更渴望的是,如何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用自己的理论框架去理解纷繁的信息,并还原出真实的图景——这也是当下思政工作最迫切的任务。

疫情发生后,沈逸第一时间就将全球疫情分析引入以全球治理为主题的专业课教学。他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强大治理能力,帮助年轻的大学生认识“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实践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思政教育,不是用某种话术向学生灌输思想,而是基于事实的实证教学。”沈逸说,今年的新冠疫情从暴发之初,就天然自带政治属性和全球治理研究领域的特殊属性。“可以说,中国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超凡成就,正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带来的超凡作用。对于这些事实,教师们要及时在课堂上做好讲解,帮助学生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加深理解、形成共识。”

打开沈逸在B站的视频,经常看到学生们发的满屏弹幕。“中国的效率之高连我们自己有时也难以相信”“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选择‘救人’的国家”……视频下的评论通常都是四位数。

学生陈温温留言:沈老师的课程是对西方国家“傲慢与偏见”的最好注解,现在已经不是西方的月亮比较圆的时代,面对疫情,只有像中国这样实事求是的国家,才能做出正确应对。

“思政课顺势而为,课程思政顺势而推。”在复旦,全体教师闻令而动。除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全校共有20多个与抗击疫情有关的科研团队,形成了包括新冠病毒分离和疫苗研发在内的五六十个攻关项目。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危急的时刻,火神山、雷神山两座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在武汉市拔地而起,“基建达人”展现的“中国速度”为世界所惊叹。

在复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虚拟现实引论”的专业课教学中,徐志平教授用虚拟现实技术向学生展现了医院如何进行模块化组装的形式构建,并指导学生在网上建构“大国工程”。

今年2月份,口罩一度成为紧缺物资。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罗力指导下,公共卫生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14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连续16小时紧急开发了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连结了全上海6077个居委的2480万居民、1182家药店、58个配送公司,使得口罩得到了有效调度,并及时发放到每一户居民家中。

罗力回忆,为保证口罩以最快速度发放到最有需要的人群手里,整个团队除负责人张天天在市商委现场办公外,其余团队成员都在全国各地居家持续奋战。所有人都是24小时待命。这些90后学子说,我们不是医生,不能出现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自己的贡献,真的非常荣幸。

把抗疫的鲜活经验——深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复旦,教师们全身心投入科研抗疫、教学抗疫,无形中感染、鼓舞着学子。经过抗疫,新的育人成果正在生成

在复旦度过9年,一路从本科、硕士,直到拿到博士学位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叶迎风做出一个选择:成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名选调生。

今年复旦的选调生人数上升

“战‘疫’中,教过我们的很多老师一下子成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当一名基层选调生,是让我有机会和他们一样,发挥所知所学、为更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最美职业。”叶迎风说,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导师。“公卫虽然是个小学科,但老师教导我们,不仅要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更要有‘一腔热血为华夏’的爱国情怀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社会责任感。”

在复旦,教师们全身心投入科研抗疫、教学抗疫,无形中感染、鼓舞着学子。经过抗疫,新的育人成果正在生成。

思政工作的效果究竟体现在哪里?在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96%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疫情,更加认同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党的领导作用;95%以上的非党员学生增强了对党的信任,近100%的学生认同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95%以上的党员学生通过抗疫更加意识到党员的责任。

不仅学生,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99%的受访教师赞同“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超过95%的受访教师赞同“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疫情防控对于育人带来的促进作用,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党员教师和学生在抗疫这个大课堂中收获了党性的提升,非党员师生在抗疫这个大课堂中对党更亲近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疫情对于学校育人来说是考验、挑战,如今看来,在战疫中,复旦师生们也迎来了新的收获。

如何从学理上探讨此次抗疫中显示的制度优势,并且把鲜活、火热、难忘的故事真正深化成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近日和学术同道分享了他的经历与思考。“一个制度的好坏,在市场运行正周期的时候未必能看出,往往是遭遇重大调整、重大冲击,或者严重波动时才会显现出来。而对教育者来说,结合疫情,用学理阐释清楚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科学的时机。”

不久前,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主办的“疫情叙事与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在学校举行。把全球抗疫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疫情叙事。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复旦将协同各学科、协同全国同行,把抗疫斗争的鲜活经验总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动力,把抗疫英雄事迹转化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最生动素材,不断提出体现中国 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形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


责任编辑:李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抗疫期间,复旦新增入党申请师生555人,火线入党56人。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