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晔:陈望道首译《宣言》百年与红色精神传承 - 复旦大学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1920年早春,29岁的陈望道收到《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上海《星期评论》杂志请他全文翻译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随信还附上《宣言》日文版,以及由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请陈独秀带到上海的《宣言》英文版。
怀揣着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陈望道一头扎进家乡义乌分水塘村老宅的柴房中,“硬是费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把彼底原文译了出来”,于是,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著作变成了方块字,“共产党”“共产主义”来到了东方。同年6月27日、2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初5位成员之一且最年轻的俞秀松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将《宣言》译稿送交老渔阳里陈独秀等审校的史实。8月,在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直接支持下,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宣言》在上海今黄浦区复兴中路的“又新印刷所”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问世。8月22日,陈望道及其学生俞秀松、施存统、宣中华等人在新渔阳里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当选为首任书记。谈及在沪建团的原委,陈望道后来回忆道:“五四运动后,青年要求进步、要求找出路的心很切,需要有人指点。当时上海一些进步报刊,经常答复青年们的问题,于是,一些青年便跑到上海来了。我们曾为他们安插住处,给他们补习功课。以后,在他们中间发展了团员。”
改革先锋,追望大道。《新青年》创刊初期,陈望道仅28岁,虽身处东瀛,便以笔为刃,投身新文化运动,走在白话文改革的前列。1919年1月,还在日本留学的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首次署名“陈望道”发表《横行与标点》一文,鼓励青年编者和读者。1919年夏,陈望道受五四运动的感召回国,受聘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员。8月,他在《致仲九》一文中写道“适应时代的,才可以叫做真理……我们以为青年人,决不可存一种懦怯的心理,因为一些些儿风吹草动,就裹足不前;仍旧应该图谋发展的!”。在“一师”,陈望道积极推行国文教学改革,教学形式上采用白话文,教学内容上大力批判封建旧思想,支持青年学生施存统等宣传新文化新道德,反对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这场国文教育改革遭到了反动当局的镇压,酿成闻名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有一个细节印证了这场改革在当时青年人中的影响力: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浙江新潮》由“一师”学生在陈望道、夏丏尊的支持下于1919年10月创办,很快建立起北至哈尔滨、南及广州、西达成都、东到日本神户等30多个代派处(发行点),当时26岁的毛泽东同志亦是它的关注者和积极参与者,刊物中缝左起第三条标注:湖南长沙的代办点和发行人便是“马王街修业学校毛泽东君”。
这场青年人思想启蒙引发的风波,使陈望道认识到如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劳而无益的。他自述道,对于新旧“就有了更高的判别准绳,也有了更精的辨别,不再浑称为新,浑称为旧了。这更高的辨别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这为陈望道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全文使用白话文翻译,也成为历史选择陈望道首译《宣言》的三项重要条件之一,正因为赢得了青年,《宣言》“第一版印千把本,奉送,有很多地方翻印。”
掩护学生,隐蔽革命。1940年秋,陈望道从上海经香港辗转到了重庆北碚夏坝,重返西迁至此的复旦大学任教。此时,当局力邀陈望道担任学校的训导长——负责师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望老本不愿应承,周恩来同志领导的中共南方局通过地下党与陈望道取得联系,希望先生凭借这一身份,保护革命师生,因为一旦该职由反动分子担任,进步力量就会遭到打击。陈望道领悟了地下党的意愿,同意接受这一职务但提出条件,那就是不受训,即不接受国民党当局的集中培训等。正是利用这个职务,望老掩护了地下党员,保护了革命力量,使得复旦大学成为南方局的一个据点,其居所“潜庐”院中的其他房屋,也成为地下党的活动场所和进步刊物《中国学生导报》的办公室。陈望道对负责联系他的地下党学生邹剑秋说:“请把党的意图告诉我,我会知道怎样行事的。”
1945年,担任新闻系系主任兼复新通讯社社长的陈望道亲自募集资金,建成了“复旦大学新闻馆”。望老以“录音实习课”为名组织进步师生在新闻馆内收听延安广播,辑录新华社的重要消息,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延安的声音传播于校园、渝碚,为此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11月25日发出专电,勒令校方“防制”。同年,周恩来同志在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目前工作的方向与半年工作计划》做出重要批示。在这份文件中,青年组明确提出“学校据点以复旦大学为最好最典型”,总结“复旦大学的据点”先进经验包括,“领导的核心、组织多样性、反特务斗争”等,复旦大学党的“秘密组织的多样性,以适合各样的先进同学,如菊社团结女同学……争取公开组织的领导权(如自治会选举,系会举选);用个别人参加某团体内起作用(如对壁报编辑等)”等等。由此,复旦的“红色基因”日益壮大,成为抗战大后方有名的“民主堡垒”,学校也被当时的青年师生誉为“夏坝的延安”。
《宣言》精神,代代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青年,关心青年工作,寄语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今年6月6日,平均年龄29岁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在党的99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写信给总书记汇报了坚持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90后”“95后”青年党员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和决心。6月27日,总书记给队员们回信,再一次对100年前青年陈望道首译《宣言》高度评价,对青年党员积极宣讲老校长追寻真理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肯定期许,对复旦大学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更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提出殷切期望,同时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同志先后多次专题就《宣言》中译及其精神内涵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给予肯定与勉励,尤其是6·27重要回信,专门强调青年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当代青年运动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中国成立初,陈望道会见外宾时有人问及,恩格斯曾说“翻译《宣言》是异常艰难的”,他当年为什么能够坚持,望老回答说:五四运动时代,青年人都关心国家的命运,许多人在寻求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新思潮涌进来,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名目的主义,“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就答应翻译了。”1976年6月,望老以“大病后留言”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后时日留下遗嘱,在这封最新的珍贵档案中,陈望道用颤抖的字迹,强忍着病痛写道:“振新吾儿,良玉吾媳同鉴:我经常以红灯记的那革命家庭来比作我们家庭,目的在乎督促你们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识别能力,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为党工作……”
正如总书记在6·27重要回信中指出的: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00年后,纪念望老首译《宣言》和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一百周年,就要学习陈望道同志“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的马克思主义终身信仰,努力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