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自贸区意味着什么? - 复旦大学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复旦智库 | 尹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自贸区意味着什么?

2020-11-20 16:52:00

    最近一段时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带来哪些新的要求?它对自贸试验区意味着什么?自贸试验区如何做好对接?今天的演讲,我就围绕上述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思考。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要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就必须认识到目前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但目前也遭遇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中国传统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上述背景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它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短期之策,更不是被动之举,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着眼我国长远发展的主动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但为“十四五”期间的国家发展,也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双循环”涉及“内外”,但重点是“循环”

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我发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我看来,“双循环”涉及“内外”,但重点是“循环”。我理解的“双循环”,不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充分循环,还包括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充分循环。而目前,后两个市场的充分循环还是短板。要素市场循环和服务市场循环的“补短板”将成为“双循环”的必然要求。

从促进要素市场循环来看,除了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还要大力建立和发展第五个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循环,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循环,除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等外,还需要在传统人口红利减退的情况下,大力推进人才红利的涌现。促进资本市场循环,重点在于建设多层次、开放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金融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促进技术市场循环,要顺应中国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创新转变的大势,要构建有利于激励、保护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技术应用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数据市场循环,则要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数据资产化、数据交易、数字内容生产和数据有序流动。

从推动服务市场循环来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服务业,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卫生等服务业发展离人民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服务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发展迅速,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是爆发出蓬勃活力,但总体发展潜力仍然巨大。根据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的测算, 2019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1%,但同期服务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6.6%。

促进循环不仅仅局限在流通环节,而是要打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所有环节。促进循环,就需要打破阻碍循环的垄断,打破阻碍循环的内外、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设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大市场。而现在即便是在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也仍然存在“蜂窝煤”、碎片化、“孤岛”化等现象,一体化市场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建设自由贸易港,都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现超大市场自由流动和有效循环的新路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内需,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心从过去的单纯追求效率,变成兼顾安全、稳定和繁荣。中国需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环境和制度优势,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构建满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求面对全球化的逆风和回头浪,中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什么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要在制造业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要加快双向开放,资本流动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对外贸易不但要扩大出口,还要扩大进口;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促进国际合作,强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位置,提升中国全球核心要素的配置能力;要推进制度型开放,不但要推动更多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协定的签订和落实,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规则体系的构建;要以问题导向推进系统集成的开放,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促进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说,“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我觉得这句话很精辟,也很深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可以获得更大的韧性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我们形成新型全球化的浩瀚大海。

“双循环”给自贸试验区发展带来新目标和新动力

上面,我主要讲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意义和新要求。接下来,我想结合自贸试验区来谈一下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大家都知道,自贸试验区承担了国家任务,是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综合性试验区域,是改革的掘进机、开放的破冰船。

不管是从2013年9月开始运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是刚运行满一年的江苏、河北、云南、黑龙江、山东、广西等自贸试验区,所有的自贸试验区都干劲十足,只争朝夕。但事物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避免“极点”效应。所谓“极点”效应,是耐力运动中常出现的一种不适症状。如果以短跑的状态跑长跑,在300米后就会出现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不适感,这种生理现象称为“极点”。这时跑者需要调整状态,坚定目标,调整呼吸和步伐,挺过“极点”,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长跑。

从国家战略来看,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中长跑,不是短跑。如果以冲刺心态、达标心态建设自贸试验区,将不可避免出现“极点效应”,热情消退、后续乏力。因此,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行稳致远,需要有持久的目标和动力。

2013年以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等,都为自贸试验区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新目标和新动力。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为新时期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最新的强大动力。

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那么,自贸试验区如何对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呢?首先,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加强主动探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内涵非常丰富。形成新发展格局除了面上推进,在重点领域仍然可以沿着改革开放的经验路径,即“顶层设计+基层探索+锦标赛机制”的路径突破。自贸试验区应该在“双循环”的顶层设计下,更大范围地在重点领域、难点领域、痛点领域“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为“双循环”探出新路、积累经验。

自贸试验区应进一步加大差别化探索。除了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等“规定动作”以外,可以根据各自贸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推进。通过主动对接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探索更多“自选动作”的先行先试。

已有的自贸试验区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有序进一步扩区。扩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贸试验区承担探索任务的试验承载能力,能有更大的空间、更加充足的资源、更多的市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功能提升。扩区是为了提高自贸试验区的行政层级,有效承接和落实十九大提出的“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扩区是为了克服已有的自贸试验区片区狭小、分散、碎片化的问题,在一个整体连片的完整行政地域内探索系统集成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自贸试验区要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开展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与“双循环”的新要求高度契合,核心都是促进循环,促进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自贸试验区要加大力度,制度创新的重点要从市场配置和循环的便利化向自由化升级。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走在探索“自由化”的前列,已经初步形成了“5+1+2+1”的制度创新框架。具体来说,就是促进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打造适应“自由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抓紧细化和落实体制机制创新,以“五个自由+一个流动”为突破,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循环,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他的自贸试验区也应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市场配置和循环的自由化方面大胆探索,争取形成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以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来加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和经济功能。自贸试验区要率先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以“坦克开路”的方式,摧枯拉朽地突破阻碍流动和循环的障碍和藩篱。“特斯拉速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7月10日,特斯拉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了协议,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2019年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奠基;12月30日,首批国产特斯拉汽车正式交付。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应全面复制推广特斯拉审批模式和服务模式,让“特斯拉速度”成为常态速度、标准速度。

自贸试验区要积极探索“双自联动(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升级版,以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的发展,解决“卡脖子”的核心关键环节,培育一批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企业,占据新一轮国际竞争合作的制高点。

自贸试验区可以以相互间的联动协同发展,进一步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增长极。

第三,自贸试验区要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连接点。

自贸试验区具备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要连接点的天然优势,也承担着建设“双循环”重要连接点的重要使命。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就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指示,即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和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这一指示的核心精神实际上对所有自贸试验区都适用。

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就需要在“双循环”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集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双循环”中的全球核心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助力中国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心节点地位。加强资源配置能力,就需要培育和发展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主体,自主掌握关键核心资源,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网络,同时提供国际化、市场化的制度型公共产品,形成难以撼动的功能性优势。

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就需要对标国际经贸最高规则。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从“边境”规则向“边境后”规则延伸,更多地体现为对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自贸试验区需要加大压力测试,先行先试投资、贸易、金融等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同时,自贸试验区也要顺应趋势,大胆探索“巨系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大胆探索环境治理、创新治理等新的治理领域,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前越来越多的自贸试验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2019年7月海南自贸试验区就发布了“警保联控”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精准政治监督模式、一体化大数据社会治理体系等10项社会治理类制度创新案例。

要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还需要以制度型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加快经验的复制推广,同时为积极参与并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自贸试验区需要进一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同时也需要及时总结、归纳,将探索出的“双循环”经验提升为制度创新成果,将“珍珠”式的制度创新成果集成“项链”式的制度型公共产品,以满足经验复制推广的需要,满足国内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完善的需要,满足双边和多边谈判、“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需要,更要为中国积极参与乃至部分引领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归彦斌 李沁园 孙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