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纳: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 复旦大学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公共卫生学科面向人群,强调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评价上除了考虑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外,还应重视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际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作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承担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队伍的哪些短板,又为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带来了哪些启示?近日,《中国教育报》约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文节选何纳教授访谈部分,聚焦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公共卫生如何保障公众健康?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卫生领域受到高度关注。在保障公众健康过程中,公共卫生如何发挥作用?
何纳:公共卫生学科全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就本科招生专业来说,预防医学专业是核心。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招生专业包括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卫生方向);在其他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有的本科招生专业还包括卫生检验、卫生管理等。临床医学面向患者,关注个体患病后如何通过救治使之康复,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面向人群,关注如何不让群体发生疾病,因此公共卫生的范畴更广。1920年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nslow(温斯洛)提出、195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的公共卫生定义是“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率的科学和实践,包括: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控制传染病,教育公众保持个人卫生,组织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有效的社会机制以保证每个人拥有足以维持其健康的生活水准。通过上述活动,使得每个居民享有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权利”。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卫生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很显然,在保障公众健康的过程中,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各方面的行为,创造健康环境,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居民健康素养,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从而预防疾病,促使患者能够被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促进康复以减少伤害和死亡。
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队伍的哪些短板?
何纳: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队伍短板,包括整体规模不足、专业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够特别是实训方面投入较少等。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全民“重医轻防”的意识没有根本转变,居民整体的健康素养特别是传染病相关健康素养还不高。例如在此次疫情期间,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一线医护人员的救治,当然他们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同时,很多从事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人,他们所做的工作同样重要,因为防止疫情的输入和扩散,相当于为14亿人竖起了一面盾牌。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取得了哪些成果?
何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全国最早一批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单位,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学院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一直承担着国家重大疾病防控特别是传染病防控和人才培养任务,在全国近百所公共卫生学院中,其传染病教学和科研人员规模最大,也是学科最为齐全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
公共卫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2003年起,我国在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中进行以应用为导向的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培养,其中非全日制MPH也面向企业、医院等社会机构招生,复旦大学与北京大学等都是最早一批试点单位之一。目前,我们开展了工程博士(生物医药方向)的招生培养,为公共卫生专业博士(DrPH)培养探路。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什么不足?
何纳:谈及人才培养,就离不开学科建设。我认为,国家学科评价指标应该更加科学,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公共卫生学科面向人群,强调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评价上除了考虑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影响因子外,还应重视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实际贡献,引导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和整体人才培养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此外,公共卫生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应该提倡专业导向。但我认为专业性不是绝对的,在基层,也有一些非医学教育背景的同志在担任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后全身心投入,在干中学、学中干,也取得了优秀的实绩。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和评价机制。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前身上海医科大学,在卫生部支持下成立了“全国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卫生领域干部,他们都有良好的公共卫生素养。虽然我们现在有MPH的培养机制,但和过去相比,执业后的培训机制相对弱化,还需加强。
如何改善公共卫生人才外流现象?
记者:此次疫情中,公共卫生人才流失是许多专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吗?我们应该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何纳:从本学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他们走出校门,在各领域各单位都受到欢迎,但几年后还留在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就已经很少了。其中,本科毕业生约有一半会继续从事本专业(包括推荐免试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约有五至六成会从事本专业,但3年以后二次就业,继续留下的只剩四成左右。无论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是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流失是全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待遇过低,很多省市疾控中心人员,待遇低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此外也有专业受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让人才在这个领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事业发展动力。
改变现状,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公共卫生当作根本性建设来抓,认识到位了,各方面投入就到位了,再通过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让大家形成对公共卫生的合理认知,普遍认识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成本较低且效果最好,那么公共卫生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还是人才发展,都会形成良好的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