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力: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十二任务 - 复旦大学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遵循的价值导向是:人民健康高于一切,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操作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健康促进政策。目标是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具体任务有十二项。首先是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十年新医改,医疗服务体系长足发展,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存在明显短板,运行机制不畅,人才流失严重。在硬件配置上,规划建议的第19条,已经将公共卫生与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并列,都列为投资领域的短板,“十四五”期间将有较大投入。在软件配置和运行机制上,重点要解决人才的激励问题,以往简单地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划归一类公益单位、忽视疾控机构的专业特性和风险特点的做法,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优化。期待通过改革,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第二是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事业与国防类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稳定的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人才持续获得有尊严的收入,才能真正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点,对于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
第三是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医疗机构是疫病防控的第一线。必须医防并重,更不能忽视传染病诊治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
第四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监测预警上,要做好多源监测,既发挥传统传染病信息报告网络的作用,同时要开展对医疗机构的症状信息监测,以及对社会人群的互联网舆论信息监测,尤其要重视专业人员(医生)发出的信息。同时,需要加强传染病负压病房、重症监护设施设备、治疗技术应急开发、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和科学技术的储备。
第五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此,需要适度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发展高端医疗设备,鼓励高水平医院建设分院区,并在全国或特点行政区划下实现均衡布局。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通过集中招标带量采购等政策,合理控制药品耗材价格。
第六是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远程医疗是传统医疗服务的重要延展。两者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对医疗服务的便捷要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七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医药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点之一。
第八是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基本的健康和疾病知识,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到这一点,全民普及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慢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谱的主流疾病,残疾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增进相关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第九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群众运动和健康事业发展相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经验。无论是改水改厕等常规工作的成效,还是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所展现出来的全民防控力量,例如洗手、戴口罩、效度等,都充分说明了动员群众、督促群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第十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抵抗疾病、保持健康,身体素质最重要。因此,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有着重要意义。
第十一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第十二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人的健康也是发展的动力。围绕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让人民群众少花钱、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要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药卫生领域,更好适应患者需求。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将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和更多就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