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楠:用健康的社会心态应对疫情防控

2020-06-02 17:28:35 何楠

社会心态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利益要求,是一种情绪、思想、看法或者态度。社会心态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具有大众性、感染性、转换性等特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化解,会助长负面情绪的蔓延,不仅会影响个人生活,还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唯有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的强大正能量,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强化主流媒体对疫情舆论的引导。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对媒体高度关注。尤其是主流媒体透露的信息和观点,会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负面舆情此起彼伏,使一些民众陷入焦虑、惶恐之中,出现了侥幸、围观、猎奇等负面社会心态。为此,主流媒体一定要很好地担负起社会职责,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及时报道疫情防控的工作举措和进展成效,准确发布疫情权威信息,深入报道抗击疫情中的先进典型和社会各界支援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让民众以健康理性的心态应对疫情。


完善政府疫情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是保证公民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相关各方的利益和谐。这次疫情来势凶猛,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容易使公众产生恐慌的社会心态。这些非理性情绪助长了谣言的传播,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干扰,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围绕疫情热点话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消除公众疑虑,提高公信力。


加强对公众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减轻疫情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可采取印发科普小册子、开通防疫心理热线等办法,向市民提供防疫和心理咨询,积极回应公众对疫情信息和防控政策的认知需求。针对一些青少年因延期开学而产生的学习焦虑问题,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和咨询。针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被隔离人员、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实现心理援助在供需上的精准匹配。


提升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为有效应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可通过学校、社区、乡村联动的形式,加强对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和信息能力的培育,提升公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把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及大学开设健康信息素养选修课程,定期邀请疾控机构、医院等有关专家进校园举办知识讲座。就社区教育而言,可通过与高校、疾控机构等单位协作,定期在社区举办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就乡村教育而言,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信息素养教育,让农村居民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教育,提升健康信息素养。


做好自我心理防护。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全力投入防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好自我防护,增强免疫力,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构筑起牢固的防疫屏障。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平和,对疫情有科学认识,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盲目跟风、不信谣传谣,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理性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状况,积极接纳并反馈正向的对策建议,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居家期间,应在与亲朋好友的沟通交流中,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只有调节心理状态,降低负面情绪,才能凝聚抗疫的心理气势和信心,赢得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阻击战、总体战的最终胜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河南日报理论版刊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何楠教授文章《用健康的社会心态应对疫情防控》。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