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15项科技成果获全省科技大会表彰

2020-07-17 15:08:37 科学技术研究院 陈微微

会议全景.jpg

会议全景

7月17日上午,2019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等省领导向浙江省科技大奖获得者和一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会上,浙江工业大学共有15项科技成果获表彰,其中获一等奖成果4项,创学校首次同一年度包揽浙江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三大奖一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另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jpg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左起: 汪钊 姚建华 王鹏(蔡袁强团队代表) 张笑钦(陈胜勇团队代表)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胜勇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视觉系统中的目标物运动状态分析”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机械工程学院姚建华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高质高效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工业应用”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生物工程学院汪钊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脂肪酶催化制备脂溶性维生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和土木工程学院蔡袁强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成果“疏浚淤泥复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代表合影.jpg

获奖代表合影

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二、三等奖成果的是:郭健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复杂海域条件下大型桥梁塔—索—梁的服役性能提升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赵美蓉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工业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和致毒机制”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王哲教授团队主持的“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穿越运营桥梁的关键技术”、肖刚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产业联盟的特种设备云制造服务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牟介刚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高效减阻抗磨自吸排污泵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以及程聪研究员团队主持完成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及创新战略:治理机制与政策建议”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地顶天”的科研理念,倡导“做有用的科研”的科研价值观,实施“做有组织的科研”的科研组织模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始终坚持把学问做在重大产业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突出应用特色,坚持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手抓”,全面服务我省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悉,2019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授予浙江科技大奖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自然科学奖43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6项;技术发明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科学技术奖进步奖24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147项。

新闻链接之一: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视觉系统中的目标物运动状态分析“简介(陈胜勇教授团队)

视觉系统是人工智能的眼睛,项目关于场景目标运动状态的视觉分析方法,是一项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计算机分析技术,目的是为了让系统可以随时监测场景和物体的变化情况,是机器实现智能决策和自主行为必备的功能。

由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科学理论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提出视觉认知子空间方法对未知空间进行探索,攻克复杂场景中对象分割和场景描述问题;提出基于香侬熵分布的目标出生强度估计方法,克服了传统滤波器的噪声和遮挡问题,解决了复杂场景中的视觉目标运动状态分析问题。实现了国际前沿的技术方法,并在机器人、无人机、工业自动化、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和载体上得到了验证和应用。研究团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持续关注、引用和正面评价。成果以人工智能方法推动了视觉系统的发展,为机器实现自由活动和智能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链接之二: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高质高效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简介(姚建华教授团队)

针对现有高端装备核心部件表面改性技术质量控制难、效率低及传统表面改性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共性问题,该项目提出了基于恒稳电-磁场和超音速动能场复合的高质高效激光表面改性原理,并开发了相应的专用装备及工艺。发明的超音速激光沉积技术,突破了单一激光改性的材料限制,大幅提高了表面改性效率,实现了以金刚石作为增强颗粒的高硬度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高效率微锻态激光沉积;发明的恒稳电—磁场协同激光改性技术,突破了单一激光改性工艺调整的极限,获得形性可控且100%致密的激光熔覆层;发明的基于能量场复合改性关键单元及可移动式装备,实现了快速响应的现场改性,降低了超大型部件表面改性的成本和转运带来的风险,避免了大量停机损失。

成果技术已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转子、叶片、高端阀门等工业核心部件制造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应用于高性能舰船驱动单元、神华宁煤十万空分装置等百余项重大工程,累计处理零部件55万余件,近三年累计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7.86亿元,获间接经济效益8.54亿元,大面积替代了电镀、化学热处理及热喷涂等传统表面技术,开启了激光复合制造的热点研究,推动并引领了我国激光表面技术的发展,对我省乃至国内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新闻链接之三: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高效脂肪酶催化制备脂溶性维生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简介(汪钊教授团队)

中国是维生素制造大国,浙江是维生素制造强省,维生素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我国脂溶性维生素生产主要以全化学合成为主,存在工艺复杂、安全性差、能耗高和三废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生物催化技术正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核心技术,它的高效、绿色、节能、安全优势,很好地克服了化学催化法存在的诸多缺陷,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

成果研发团队经过十多年产学研紧密合作攻关,研发了脂肪酶高通量筛选、固定化酶创制、酶催化新工艺创建和过程强化装备集成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构建了低成本、低污染和低能耗的化学—酶法制备新工艺,实现了高效、绿色、连续、智能化生产过程及装备集成技术的跨越,在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建成了大规模生产成套装置。成果综合效益显著,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1.51亿元,新增利税5.01亿元。通过减排、降耗、增效及产品应用,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334亿元。提升了我国维生素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项目产品脂溶性维生素畅销海内外,广泛应用在饲料、保健品和医药领域中,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

新闻链接之四: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疏浚淤泥复式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简介(蔡袁强教授团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缺。为缓解该问题,近年来以近海疏浚淤泥为基础物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工程。疏浚淤泥含水率高(100%-300%)、基本不具备强度,工程中广泛采用真空预压技术进行地基处理。然而长期工程实践表明,对于我国海涂围垦高含水量疏浚淤泥而言,传统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效果极差,无法满足工程建设对于地基强度及变形的要求,引发基坑坍塌、桩基倾斜、道路过大沉降以及管线断裂等系列事故,经济损失巨大,影响正常建筑物正常运营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针对上述问题,温州大学联合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市瓯飞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鑫泰岩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上海港湾基础建设(集团)股有限公司、浙江绩丰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余年努力,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工程实践,以提高疏浚淤泥地基承载力和控制工后沉降为目标,建立了考虑疏浚淤泥渗透非线性变化特征的固结理论,研发了分级分阶段加载、密闭式、增压式等多项新技术,形成了复式真空预压固结技术体系,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了工后沉降,满足了后期工程建设需求,大幅节约后期维护成本,为我国疏浚淤泥地基处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批省级工法1项,主参编规范2项。项目成果应用于浙江瓯飞起步区、江苏连云港等国内外二十余项海涂围垦疏浚淤泥地基处理工程,近三年应用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发挥经济效益近10亿元,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朱心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工业大学15项科技成果获全省科技大会表彰,获奖总数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