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0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

2021-09-16 13:29:14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团队自2015年起持续参与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探索老城历史街区保护再生的新路径。7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梦圆》系列报道以“老城区迎来新生活”为主题,聚焦以“小西湖街区保护再生”为代表的南京城市更新工作,讲述老城区居民们的新生活。
小西湖街区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人口密集、产权复杂、物质环境衰败的棚户区。小西湖街区保护再生行动正是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双重背景下展开的一场“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实践。
2015年,南京市规划局发起三所在宁高校研究生志愿者行动,探索保护与再生策略,经专家评审,确定由东南大学团队承担规划设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实施。项目组在居民意愿和逐户产权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编制、政策机制、遗产保护修缮、市政管网、街巷环境、参与性设计建设等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持续推进的“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
韩冬青教授认为:“城市生生不息,人的生活在改变,城市更新工作就不会停止,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真正不变的是为人民美好生活而设计的宗旨。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更重要的是设计秉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设计的起点,设计师不能总想着我要什么,而是要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有社会责任感。
建筑是一种公共产品,如何通过我们的专业服务工作平衡个体诉求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我们高校的团队其实是将小西湖实践当作为一种科研项目,试图通过实践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形成某种公共知识,回馈到学科建设的知识积累中;而这种知识积累的价值就在于反哺社会,服务人民。”
小西湖保护再生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探索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创新特色:
(1)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覆盖了街巷网络、院落肌理、物质要素三个层类;
左:堆草巷整治
中:历史建筑修缮(马道街41号
右:三官堂遗址展示

(2)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支撑了小尺度、渐进式、合作共赢的可持续改造进程;

左:15个规划管控单元与127个微更新实施单元
右:微更新图则
 
(3)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完成了“一户一策”的改造示范,创建了“微型管廊”技术;
共生院:居住空间改善
 

共享院


平移安置房


左:微型市政管廊
右:微型市政管廊展亭
 
(4)动态有序的参与机制,开辟了政府平台、社区居民、设计团队协同融合,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控制引导、市场运作多元互动的工作模式。
设计团队、实施主体与原住居民现场沟通更新方案
 
传承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城市更新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工作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是南京历史地段“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初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居民团结合作,践行了新时代建筑学人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场没有终极的实践活动,小西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仍然在路上。
小西湖整体风貌@侯博文
责任编辑:王鹏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小西湖保护再生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基本理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