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期《清平乐-会昌》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诗词中的党史 | 第8期《清平乐-会昌》

2021-08-30 11:17:04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暑假期间开展“诗词中的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党员通过诗词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了解新思想的实践伟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8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米英兰赏析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

一  诗词原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 《清平乐·会昌》

二  文辞释义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东溟: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三  艺术赏析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抒情,下阕主要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词写的都是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其中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和他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一句,点明诗人登山的时间,渲染出革命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句诗人回忆往昔,从1927年的秋收起义到如今的几次反“围剿”,诗人和红军战士一起踏遍山峰,历经艰难,但是斗志依然昂扬,信仰依旧坚定,如今和往后的形势也必将大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南方战线的蓝图,作为历史的回味,诗人将目光从近处向远处展望,看到的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壮阔广袤。“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南望广东,看到的是革命光明的前途。

上阕里朝气的景物与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悠远深长而又充满生气的意境,读者透过那朦胧曙光,仿佛已看到了那轮即将喷薄欲出的灿烂朝阳,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无限希望。下阕承接上阙,具体描绘了会昌山风景和与战士的接触,尽管当时根据地形势危急,但是诗人依旧在充满激情地吟咏,在这里,会昌山上这个破晓时的片刻景观已超越时空,负载着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四  历史背景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封锁中央苏区。蒋自任总司令,调集百万大军,参与“围剿”。先头部队50万,分北、南、西三路实施进攻。1933年9月28日,蒋军攻占黎川。中央苏区红军有8万人,与敌人攻击部队相比为1:6,形势虽然严峻,但较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之1:10(十几)要好一些。

战略、战术得当,仍可胜仗。但中共临时中央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与敌硬拼致使红军连吃败仗,根据地北大门广昌与南大门筠门岭先后丧失。1934年4月,毛泽东在被冷遇三个月后重新工作,前往中央苏区南部的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协助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稳住了根据地南线形势。毛泽东在会昌工作两月里成绩显著。一日清晨,毛泽东带几个战士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远望南方,写下《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敬请期待第9期《忆秦娥·娄山关》背后的党史故事。

撰稿:米英兰

排版:王柳婧

审核:田野、肖露、潘纪龙

责任编辑:田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为“诗词中的党史”第8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党员米英兰赏析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